爸爸,你年纪大了,我们照顾你都吃力,你还是考虑找其他办法吧。
80岁的陈建民被亲生儿子赶出了家门,在雨夜中拨通了一个几十年前的电话号码。
“陈师傅,真是您啊?”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颤抖。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六辆豪华轿车突然齐齐停在了老人面前,每辆车都价值不菲。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的人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十分惊讶...
春天的阳光穿透轻薄的云层,洒在城市的街道上,却无法驱散陈建民心中的寒意。
一个80岁的老人站在小区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
他转头望了一眼身后的居民楼,六楼左侧的防盗门紧紧关着,门上贴着过年时的福字,可颜色已经褪了不少,显得有些旧了。
“爸爸,您年纪大了,我们确实很难继续照顾您了,您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吧。”
陈志强刚才说话时,眼神躲躲闪闪,不敢和爸爸对视。
陈建民当时愣了好久,最终只是点了点头,默默地把几件衣服装进塑料袋里。
小区里有几个散步的老人投来奇怪的目光,他们小声嘀咕着什么。
陈建民弯着腰,拖着行李箱,一步一步走向街头。
袋子里装着几件简单的换洗衣物,还有一部用了很久的诺基亚手机,这就是他现在所有的家当了。
天空渐渐下起了细雨,老人的步伐变得沉缓了一些。
他想起了三十年前,那时他还年轻力壮,在城郊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修车店。
那个时候私家车很少见,他主要修自行车和摩托车,偶尔也会有汽车开到他这来,在附近算是有点名气。
陈建民修车技术一流,收费合理,附近几里地的人都爱找他修车。
现在想起来,那应该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大雨越下越猛,一位老人走到一家24小时快餐店门口,停下了脚步。
小店里的灯光暖暖的,飘来的饭菜香让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推开大门走了进去,选了角落的位置坐下,要了一份最经济的西红柿鸡蛋面。
年轻的女服务员见到这位穿着简单的老人时,态度还算温和。
陈建民慢慢地吃着面条,不时抬头望向窗外的雨幕,心里盘算着今晚要去哪里落脚。
到了晚上十点多,店里的人越来越少,服务员开始收拾桌椅。
“老大,我们就要关门了。”女孩走过来,语气有些无奈。
陈建民点了下头,付完钱后离开了快餐店。
雨不停地下着,街上的人们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赶,没有人留意到那个没有家的老人。
他突然想到附近有个小公园,里面有几个小凉亭,可能去那里避避雨是个不错的选择。
公园里非常安静,路灯在雨雾中显得模糊不清。
陈建民发现了一个不太潮湿的亭子,把箱子放在石凳上坐了下来。
寒凉的春风让他不停地咳嗽,那件单薄的中山装挡不住寒冷。
他从塑料袋中找出一件旧毛衣穿在身上,感觉身体稍微暖和了一点。
晚上,公园里除了雨声,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汽车声。
陈建民坐在凉亭的石柱旁,闭上眼睛,回忆起过去的时光。
1985年,他在城郊租了一间破旧的平房,挂上了“建民修车铺”的牌子,开始了他的修车生意。
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大家家里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摩托车还是奢侈品。
陈建民从小对机械就特别感兴趣,尽管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培训,但他很有天分,各种车都能修理。
开业的第一个月,生意清淡,有时候一整天都看不到一辆车。
有一天下午,一个瘦弱的年轻人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进了修车铺。
这个年轻人叫林志远,是附近大学的一名学生,家里条件不太好,只能靠助学金维持生活。
他的自行车链条坏了,急着赶往学校上课,口袋里却只有两块钱。
“师傅,这个要多少钱?”林志远怯生生地问。
陈建民瞧了瞧那辆车,这种小问题最多收五块钱就行了。
看到这个明显营养不良的学生,陈建民心里有些不忍。
“免费,很快就能修好。”他挽起袖子开始干活。
十分钟后,自行车修好了,链条比原来还要顺畅。
林志远感激得说不出话来,一直不停地道谢。
“慢着。”陈建民从抽屉里掏出十元钱递给他,“去买点东西填填肚子。”
林志远的眼圈一红,声音带着点哭腔:“师傅,我一定会报答您的。”
“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大家都是年轻人,都不容易。”陈建民摇摇头。
林志远推着自行车走出修理店,回头对着店里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天晚上,陈建民在小本子上记下了林志远的名字和学校的地址。
他当时并没想到这个举动会有啥大变化,只是觉得应该帮帮那个有困难的学生。
第二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个名叫赵德华的年轻人。
那是一个夜晚,1987年,赵德华骑着摩托车去了修车铺。
车的后轮被撞得变了形,前大灯也碎了,看起来像是出了车祸。
赵德华身上散发着浓浓的酒味,说话时舌头也大条了,显然是喝了不少酒。
徒弟问:“师傅,这辆车能修好吗?”
陈建民认真检查了摩托车,发现车上的某些零件非常新,看起来不像经过长时间使用的样子。
这个年轻人行为举止很可疑,让他心里起了疑心。
“这辆车是从哪儿来的?”陈建民直接问了出来。
赵德华吞吞吐吐地说了半天,终于承认这辆车是偷来的,刚才还撞到了路边的石头。
陈建民本该报警或拒绝修车。
看着年轻人那慌张不安的模样,他心里一软。
“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年轻人要走正道。”陈建民一边修车一边说教。
赵德华低头,无奈地说:“师傅,我也很不想这样,但没办法。”
“说什么做不了?手脚都好好的,有什么工作做不成?”
陈建民放下手中的活,认真地看着赵德华:“我这里缺个帮手,你愿意来吗?”
赵德华被这个突然的提议给吓了一跳,显然,他没想到这个不熟悉的师傅会给他一个工作机会。
“是吗?但我什么技能都没有。”
“学会就好,关键是有一颗善良的心。”
自从那天以后,赵德华就在汽车修理店工作,尽管薪水不多,但他总算走上了一条正道。
陈建民不仅教会了他修车的技术,更传授了他做人的道理。
对不起,我无法理解你的意思。请给我更多的信息。
半年过去了,赵德华终于攒够了钱,主动找到了丢失摩托车的主人,赔偿了他的损失。
1988年的春天,一位中年男子开着一辆旧面包车来修理。
孙建业是一名货车司机,靠拉货跑城乡运输维持生计,做些小本生意。
这辆面包车已经很老了,经常坏掉,有时候一个月得修上好几次。
每次车子出问题,孙建业都会很头疼,因为修理费用对他而言是一大笔钱。
陈建民察觉到他面临的困境,总是优先帮他修车,有时还允许他先修车后付款。
孙老板,车子已经修好了,这次只收零件的钱就行啦。陈建民常常这么讲。
孙建业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每次都说生意好了一定多给师傅一些。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孙建业的运输业务越来越红火,从一开始的一辆小面包车,逐渐发展成了好几辆货车。
他一直记着陈建民的恩情,每次经过修车铺都会特意停下来,看看他。
1989年,附近的一家修车铺被一场大火烧毁了。
那家店的主人李师傅和陈建民是同行,他们偶尔会碰面聊天。
李师傅一家在火灾后遇到了大难题,不仅失去了所有的东西,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
陈建民主动邀请李师傅到他的修车店工作。
“这不太合适吧,咱们可是竞争对手。”李师傅显得有些犹豫。
“哪里有什么对手,大家都是为了生活奔波,有活儿大家一起干。”陈建民爽快地说。
陈建民把他的修车店让出一半的空间给李师傅,两人一起做生意。
李师傅的手艺真的很棒,两人配合默契,生意也因此比以前更好了。
在一个深夜,1990年的时候,陈建民正打算关门回家,突然听到了门外急促的敲门声。
一开门,看见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正推着一辆自行车进来。
师傅,不好意思这么晚还打扰您,我的车坏了,不过医院那边有急症,我得马上回去。
小王是一名在市医院实习的年轻医生,今晚他正在上夜班。
自行车的前轮出了问题,转动不灵,感觉骑得很吃力,根本没法去医院。
陈建民没有多说,立刻动手开始修理车辆。
深夜修理车辆特别麻烦,因为光线不足,工具也不顺手。
想到医院里还有很多病人在等着这位医生,陈建民工作得特别认真。
一个小时后,自行车修好了,王医生要付修理费。
都已经这么晚了,我也不好意思再收钱了,你赶紧去医院吧。陈建民挥了挥手。
王医生紧紧握住陈建民的手,感激地说:“师傅,您真是太好了,以后有任何需要,尽管告诉我。”
在1991年,一位长途卡车司机开着一辆解放品牌的货车来修理。
司机周师傅的车发动机出了大问题,需要大修。
修理费用要好几千元,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可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周师傅身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钱,车不修就不能跑货挣钱,这就陷入了死循环。
师傅,我真的没有钱,但这辆车不修我就没法生活了。周师傅急得都快哭了。
陈建民想了想,决定大胆行事。
“行,我先帮你把车修好,钱可以慢慢还,不过得有个前提。”
“什么要求?”周师傅眼睛一亮。
“下次你要是跑远路经过这儿,记得来看看我,给我带点那边的特产。”
周师傅感动得说不出话,连连点头答应。
自那以后,每回周师傅跑长途经过这个地方,他都会给陈建民捎上一些外地的土特产。
陈建民的修车铺在附近渐渐有了好口碑。
大家都知道陈师傅手艺高超,为人也非常好,乐于助人。
然而好日子不久便结束了,由于城市扩建的需要,那家老修车铺所在的区域被规划为拆迁区。
1995年,陈建民不得不关掉他经营了十年的修车店。
那时候,这些老顾客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意,很少再跟他联系了。
陈建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都得过自己的生活。
他把客户的联系方式写在一个小本子里,放在抽屉的最深处。
陈建民关了修车铺,回到儿子身边,准备安享晚年。
陈志强那时候才结婚,夫妻俩都有工作,生活还过得去。
在最初的几年里,陈建民和家人相处得很融洽,他帮忙照顾孙子,也经常做家务。
然而,随着孙子渐渐长大,儿子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家庭里的矛盾也开始浮现出来。
儿媳妇老是抱怨老人在家碍手碍脚,儿子也开始觉得养老人是负担。
陈建民为了不给儿子添麻烦,平时很少说话,尽量避免让他们不高兴。
年纪越大,身体越差,需要照顾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终于,在今天下午,冲突发生了。
爸爸,你年纪大了,我们也养不起了,你还是另想办法吧。
这句话就像一把刀,深深地刺痛了陈建民的心。
他没有争执,也没有吵闹,只是静静地收拾好东西走了。
现在,老先生坐在凉亭里,听着雨声,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那些曾经帮过的年轻人,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呢?
你还记得以前的陈师傅吗?
夜色渐浓,雨势愈发猛烈,陈建民的衣服早已被雨水浸透,湿漉漉的贴在身上。
他突然咳得很厉害,感觉胸口发闷,呼吸也不顺畅。
八十岁的身体可经不起这样的劳累,他感觉可能熬不到天亮了。
这时,他想起了那个旧旧的小本子。
我小心地从塑料袋里拿出小本子,上面的字迹已经看不清了。
在路灯昏黄的光线下,他勉强能辨认出一些电话号码。
第一个提到的是林志远,曾经是个家境贫寒的大学生。
这是赵德华的,当年那个迷路的年轻人。
还有孙建业、李师傅、王医生、周师傅...
这些名字和电话号码,勾起了陈建民30年前的回忆。
他想了好久,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些人还记不记得他。
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日子,为什么还要去帮一个老人呢?
尽管面临死亡的危险,他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陈建民拿出了那部陈旧的诺基亚手机,手指在键盘上微微颤抖。
他首先给林志远打了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有人接,对方的声音很疲倦:“喂,哪位?”
“我叫陈建民,以前那个修车的陈师傅,你还记得我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陈建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
“陈师傅?!真的是您吗?”林志远的声音一下子激动起来,“您现在在哪儿?”
陈建民简短地讲了自己的状况,电话那头的林志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师傅,您别动,我马上就过来扶您。”
挂完电话,陈建民又一个接一个地打了几个电话。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些人不仅还记得他,听说了他的情况后,都表示要尽快赶来。
陈建民在凉亭里等着,心里感觉百感交集。
他没想到这些人还记得他,更没想到他们会深夜赶来帮忙一个老人。
大约一小时左右,远处响起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
陈建民抬起头,眼前的景象让他完全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