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上流传的轰-6N轰炸机清晰照片显示,其机腹下挂载的鹰击-21高超音速空射弹道导弹细节首次得到完整呈现。 这款被称为“航母杀手”的武器系统,以6马赫巡航速度、10马赫末端突防能力,以及1500公里射程,正在重新定义西太平洋的海上力量平衡。
轰-6N是在轰-6K基础上改进的国产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最显著特征是其机头上方加装的不可收缩大型受油管。 这一设计使它的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得到大幅提升,具备真正的战略机动能力。 2019年10月1日,轰-6N在国庆阅兵中首次公开亮相,展示中国空军战略威慑与打击能力的飞跃。
与传统轰炸机不同,轰-6N完全取消了腹部弹舱,改为一个半埋式重载挂点。 这种改进与俄罗斯图-22M3“逆火”轰炸机类似,专门用于携带大型导弹。 该设计使得轰-6N能够挂载长度达11-13米的超大型导弹,几乎相当于机身长度的三分之一。
鹰击-21空射弹道导弹采用双锥体弹头设计,与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有相同的血统。 其末端飞行阶段具备机动变轨能力,能够进行“S”形走位,使敌方反导系统难以预测和拦截。 导弹使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第一级将导弹推至30公里高空后分离,第二级乘波体弹头以10马赫速度再入大气层,实施攻顶打击。
美国《防务博客》网站报道称,挂载于轰-6N机腹的这种空射弹道导弹“能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速度穿透航母的防御圈,并在撞击时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五角大楼2023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明确提到,轰-6N具备打击第二岛链内海上移动目标的能力。
轰-6N与鹰击-21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作战模式。 轰炸机在数千米高空发射导弹,节省了助推燃料,使导弹射程相比陆基型号大幅提升。 据美国国防情报局估计,空射型鹰击-21的射程可能超过3000公里。 加上轰-6N本身超过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这一系统能够覆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广大西太平洋海域。
该系统不仅用于反舰作战,还具备核常兼备打击能力。 在常规配置下,它可对航母、指挥中心等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打击;携带核弹头时,则能执行第二波核反击任务。 这种模糊核常边界的设计,增加了对手的决策难度。
与美国军事装备相比,鹰击-21在速度和射程上都占有优势。 美国海军主要的反舰导弹鱼叉射程仅124公里,LRASM导弹射程为900公里,且都是亚音速飞行。 而鹰击-21的1500公里射程和10马赫末端速度,迫使美军航母必须远离中国海岸线活动。
轰-6N并非孤立作战,它融入中国军队的体系作战框架。 MD-22高空侦察机以7马赫速度、8000公里航程为它提供目标信息;055型驱逐舰与它协同执行反舰任务;太空遥感卫星为它提供目标坐标数据。 这种多平台协同作战模式,大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作战效能。
在去年台海演习中,轰-6N与歼-16D电子战机配合行动。 歼-16D进行信息干扰,轰-6N则突破防空预警体系实施打击,展示了中国空军的创新作战理念。 这种电子战与火力打击的结合,是现代空中作战的发展趋势。
尽管轰-6平台源自苏联图-16设计,但通过持续改进和武器系统更新,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唯一能够挂载高超音速导弹的轰炸机。 中国工程师通过系列化改进,使这款老平台焕发新生,实现了远程打击、高超音速打击和强突防突击能力。
鹰击-21的列装规模正在扩大。 时隔两年后,它再次出现在官方宣传视频中,表明该导弹已经从初步列装发展到大规模形成战斗力的阶段。 目前,鹰击-21主要出现在两个平台上:055万吨驱逐舰和轰-6N战略轰炸机。
这款导弹的成本约为7500万人民币。 虽然价格不菲,但其作战效能被认为足以改变区域力量平衡。 特别是对航母等大型水面舰艇的威胁能力,使任何外国海军在中国周边行动时都必须三思而后行。
轰-6N携带鹰击-21的系统代表了中国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重要进展。 通过空射弹道导弹技术,中国增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的能力。 这种发展符合国际惯例,美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空射弹道导弹的概念。
现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西太平洋海域已经变得不适合美军航母战斗群生存。 中国全方位、全天候的立体式打击能力,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消灭任何来犯之敌。 这种实力正在重塑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