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最爱听也最爱撕碎的,就是草根逆袭的神话。前半段有多励志,后半段就有多血腥。前“水果第一股”洪九果品,就是这么一本新鲜出炉的警示录,还是带榴莲味儿的。
从一根扁担闯天下的“棒棒”,到身家百亿的上市公司老板,邓洪九的人生剧本,前半段是标准的爽文男主。17岁,揣着从老家收来的红桔,进价3毛卖6毛,两天赚了100多块,这商业嗅觉,放今天也是摆摊界的天花板。20年后,他把这家夫妻店干到了600多亿市值,家族财富85亿,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照进重庆。
然而,魔幻的B面,往往是骨感。上市才一年半,楼就塌了。股价从40港元一路俯冲到1块7,跌幅超过95%,600多亿市值说没就没,比榴莲成熟落地的速度还快。最终,港交所直接发来“除牌令”,理由一大堆,翻译过来就一句话:你们这公司,从里到外都烂透了。
创始人邓洪九自己,也从央视镜头的励志偶像,变成了涉嫌骗贷、虚开发票的涉案高管。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剧情,比他卖的榴莲还刺激。
洪九果品的坠落,不是意外,而是所有草莽英雄在撞上现代化商业规则时,必然上演的悲剧。它的命门,从一开始就刻在基因里。第一个,就是那该死的,又无比温暖的家族式管理。
邓洪九和他缔造的商业帝国,本质上就是一个放大了几千倍的“夫妻店”。股权超46%牢牢攥在家族手里,绝对控股。总经理是老婆,首席运营官是儿子,联秘是女儿,副总是侄儿。这套“老子英雄儿好汉,侄子外甥也来干”的班子,在小作坊时代叫凝聚力,到了上市公司,就叫系统性风险。
董事会?不存在的,那就是家庭茶话会,外部董事来了都得先学怎么鼓掌,不然显得不合群。2025年,三名独董直接集体跑路,估计是觉得再待下去,自己的职业生涯都要被带进沟里。审核委员会当场瘫痪,外部监督彻底归零。
你再看人家百果园,创始人持股也就20%出头,一堆投资机构在后面盯着,想乱来都难。高管团队清一色的职业经理人,财务总监是香港会计师公会的资深会员,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洪九果品呢?除了跟着老板一起扛扁担起来的老兄弟,几乎没有空降的专业人才。
这种封闭体系的后果是什么?是认知固化,是对风险麻木。2023年,行业内都知道东南亚榴莲要大丰收,价格肯定跳水。洪九果品倒好,反其道而行之,继续玩命砸预付款锁货。这种逆天决策,既没经过市场调研,也没听过专业意见,大概率是邓老板在家庭晚宴上拍大腿定的。结果,高价锁来的榴莲,转眼成了烫手山芋,巨额亏损,原地爆炸。
更骚的操作还在后面。内部没人能管,财务就成了老板的私人钱包。那笔震惊市场的34.2亿异常预付款,就是最好的证明。钱打给了谁?一堆刚成立、注册资本几十万、社保人数为零的“幽灵供应商”。审计机构毕马威一看这账,头都大了,说这玩意儿我实在编不下去,溜了溜了。审计一辞职,银行就断贷,公司的命也就续到头了。
说白了,这种“一言堂”就是把整个公司的命运,赌在创始人一个人的认知和道德上。创业初期,个人英雄主义是发动机;但当企业规模化、公众化之后,这玩意儿就是一颗定时炸弹。邓老板自己也说过,“规模化要靠团队”,可惜他最终没能革自己的命,把团队变成了“团伙”。
如果说家族病是慢性毒药,那压垮洪九果品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它那套“增长引擎变催命符”的运营模式。
洪九果品的商业模式,听起来特别牛逼,叫“端到端”供应链。翻译成人话就是:一边是求着上游果农,提前数月甚至一年把现金砸过去,就为锁那几万亩榴莲和车厘子;另一边是跪着下游商超,求爷爷告奶奶让人家先拿货,188天后再给钱。
这哪是做生意,这是在搞慈善啊,还是双向的。现金流常年像被两个大汉掐着脖子,喘不过气。
这套“现金为王,胆大为皇”的打法,在草莽时代就是屠龙术。当年邓洪九就是靠着提前付全款的豪气,从台湾商人手里抢到货源,在泰国被骗几百万后依然能站稳脚跟,签下天量订单。所有人都还在算计的时候,他已经把钱拍在桌上了,这谁顶得住?
但问题是,当公司从几个亿做到上百亿,这套玩法就成了死亡飞轮。应收账款从38亿飙到93亿,账上现金只有5个亿,短期借款却有近28亿。这窟窿,拿什么补?从2019年到2023年,公司经营现金流累计净流出44.5亿,一直在失血。为了续命,邓洪九夫妇把自己65%的股份都给质押了,疯狂借钱。
这种模式,同行不是没玩过。百果园也搞预付,但人家只付20-30%,而且有几千万会员在门店里刷卡即时回款,现金流能对冲。鲜丰水果的回款周期也控制在90天内,比洪九那离谱的188天健康多了。
洪九的模式,成功时有多依赖资金杠杆,失败时就有多惨烈。2023年榴莲价格腰斩,消费又疲软,高价囤的货直接砸手里。资金链“啪”的一声,断了。没钱了怎么办?那就只能动歪脑筋了,虚开发票骗银行贷款,然后就被警察叔叔带走了。一套流程,行云流水,结局注定。
洪九果品的倒下,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水果连锁行业的集体阵痛。曾经风光无限的百果园,2024年巨亏3.86亿,一年关店近千家,加盟商亏得嗷嗷叫。准备上市的鲜丰水果,3个亿的股权被冻结,上市梦碎。
这个行业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为什么?三大矛盾集中爆发。
第一,成本和价格的死亡螺旋。水果这玩意儿,保鲜难、损耗高,冷链仓储都是吞金兽。你好不容易把一颗精挑细选的榴莲从泰国运到门店,卖198。隔壁社区团购直接从大仓发货,卖128,零库存,低损耗。消费者用脚投票,你的高端定位瞬间成了笑话。
第二,整个农业领域根深蒂固的财务原罪:无票据化。上游从散户农民手里收果子,人家哪有发票给你?下游卖给小批发商、菜市场摊贩,人家为了省成本也不要票。一来二去,账就成了一笔糊涂账,“收入无发票、成本无凭证”。这就给财务造假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洪九那34.2亿的骚操作,就是利用了这个漏洞的极限版。农林牧渔行业常年是财务舞弊的重灾区,不是没道理的。
第三,消费趋势变了,脑子没跟上。前些年大家追求消费升级,愿意为品牌、为标准化的“好水果”买单。洪九的“泰好吃”、百果园的“四度一味”,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呢?大家捂紧钱包,追求极致性价比。你还端着高端的架子,消费者只会觉得你有病。百果园直到亏得底裤都快没了,才想起来搞点中低端产品线,晚了。
邓洪九曾说,“以前我只懂水果,现在必须学看财务报表。”一语成谶。这个和水果打了一辈子交道,靠一根扁担挑起一个商业帝国的人,最终就栽在了他看不懂,或者说不想看懂的财务报表上。
他的故事,是一个绝佳的样本,告诉所有还在草莽狂奔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当你的扁担换成了上市公司的权杖,你的江湖义气就必须让位给现代治理规则,你的个人胆识必须被风控流程所约束。
否则,时代成就你,也终将毁灭你。神话的结局,早已写定。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