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正式登场,实战中成功打下乌克兰无人机,俄罗斯多次在无人机面前吃亏,如今算是有所领悟。
▲俄罗斯公开亮相的激光反无人机装备
01.俄罗斯想通了,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在实战中首次登场,一举成名
2025年6月,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一段引人关注的视频,画面显示俄军机动防空部队用新式激光装备,在距离500米外精准摧毁了一架乌克兰FPV自杀式无人机。只见无人机瞬间着火爆炸,化为火球,直直坠落。
俄军这回是头一次把激光武器实战场面搬上台面,这意味着定向能武器已经正式融入他们的防空系统。其实,发布的时间点也让不少人觉得意味深长。
在这段视频上线的前几天,也就是6月1日,乌克兰特工策划了“蜘蛛网行动”——数百架自杀无人机藏在改装过的集装箱卡车里,悄悄抵近俄罗斯空军基地周边,紧接着大批无人机同时飞出,对基地里的俄罗斯飞机实施了猛烈打击,一举摧毁了十多架对俄军来说非常重要的战略轰炸机。
“蜘蛛网行动”堪称蜂群无人机在当下战争中的典型范例,如今也已经被很多军事教材收录。与此同时,俄军一直以来在防御无人机威胁方面的短板也变得更加明显。
自2022年起,从图-95战略轰炸机基地遭遇无人机群袭击,到“蜘蛛网行动”中乌克兰蜂群无人机突袭俄军轰炸机机场,乌军之所以能多次取得成果,反映出俄军传统防空系统在关键时刻频繁失灵。
▲“蜘蛛网行动”期间,一架俄军轰炸机被击毁
经历过多次被无人机突破的教训,俄军现在算是反应过来了,意识到传统防空系统在面对低空、速度慢、体型小的蜂群无人机时确实捉襟见肘。在21世纪的新形态战争里,部队要面对全新的威胁,这种情况下,更新换代防御体系就是大势所趋。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已超过三年,俄军这才下定决心启用激光武器。从首次上阵来看,俄军这套激光防御系统在实战中表现得确实让士兵感到满意。
更有意思的是,俄军特意挑选库尔斯克前线来测试激光武器,这一代每天遭乌军无人机袭扰超过50次。像铠甲-S1和道尔M1这样的常规防空系统,由于拦截费用高、工作效率有限,面对无人机攻击时显得力不从心。激光武器首次实战告捷,意味着反无人机战争已经迈进了“光束时代”。
俄军激光武器首次在实战中亮相,这件事再次表明中国此前选择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俄军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在实战中首次登场,表现确实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不过,有细心的军事分析人士马上注意到一个细节,参与实战的这款激光武器外观怎么看都和中国的“神农”系列激光武器系统十分相似,引发了不少猜测。
▲中国“神农”系列激光反无人机装备
有军事分析家注意到,俄军亮相的激光武器系统,其主要部件——比如30千瓦级激光器和可折叠雷达天线——在设计上和中国一家民企推出的“神农-3000”民用激光安防装置几乎如出一辙。外观上,俄罗斯对光电窗口的分布和雷达轮廓略作调整,不过整体框架还是采用了中国的设计思路。
换句话说,俄军这回用的激光反无人机装备,很可能就是照着中国产品模仿出来的版本,也不排除是直接采购了国际市场上的二手核心部件,拿回俄罗斯本土工厂进行“组装混搭”式的本地化制造。
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俄罗斯选择学习中国的做法也算情理之中。
俄军这次引进的或许仅仅是国内民营公司研发的激光安防设备,不过这种装备已经能够让俄军的反无人机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中国“天盾”反无人机系统
我国在激光反无人机系统领域展现出了前瞻性,各家企业纷纷推出多种产品,特别是近期亮相的“天盾”反无人机系统,在实战环境下展现出了强劲实力。
前段时间,沙特阿拉伯采购自中国的“天盾”激光反无人机系统,在实战中精准击落全部21架敌方无人机,实现百分百的拦截成功率,这样的表现让沙特少将亲自为中国团队颁发勋章,中国的激光武器因此声名大噪。
这次实战中的亮眼成绩,马上让全球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有些人这才意识到,其实中国在激光反无人机技术领域已经走到了前面。
俄罗斯由于电子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导致本国激光武器的研发进展一直不尽如人意。俄军自主研发的“佩列斯韦特”激光武器项目自2012年立项以来,经过多年攻关,却暴露出了不少技术难题。
最大难题就是输出功率有限,峰值也只有10千瓦,测试时甚至穿不透无人机的复合材料外壳,稳定性还不怎么样。2023年测试过程中,散热系统接连出毛病,短短3次任务就被迫中断。更让人无奈的是,这款性能平平的装备依旧保持着俄罗斯那种体积庞大、黑不溜秋又笨重的风格,机动灵活谈不上,非得用重型拖车来搬运,部署速度根本跟不上无人机蜂群突袭的节奏。
▲电科集团推出的宣传图片
中国的民营企业研发的“神农”激光安防系统,无论从性能还是设计理念来看,都比俄罗斯同类产品领先不少。这套装备选用商用级的电源模块,配合模块化的散热方案,可以在皮卡车辆上迅速安装,同时支持连续工作超过8个小时。
俄军最终直接采用了中国民用激光安防装备的方案,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中国技术的认可,更说明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已经处于前沿水平。中国在“激光反无人机”方向上的决策不仅正确,还展现出了不俗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