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现在股市里那些手里攥着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大户,当年可能就是攥着几千块、几万块的小散户。我有个朋友老周,十年前在菜市场卖鱼,攒了两万块钱入市,现在账户里躺着三千多万——他跟我聊过,关键就是抓住了三次大机会:2013年底的创业板、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周期股、2019年初的白马股行情。这事儿真不是吹,我认识的好几个大户都差不多,从散户堆里爬出来,靠的不是天天追涨杀跌,是逮着机会就往死里啃。
那有人要问了:这些大机会,是不是主力、机构的“专属菜”?咱小散户就只能喝汤?我跟你说,还真不是。就说2013年底那会儿,创业板指跌到585点,市面上全是“创业板要崩盘”的声音。我当时在券商营业部上班,亲眼见着大爷大妈们把股票账户都注销了,客户经理天天打电话让客户补仓,结果呢?那些敢在这时候买创业板股票的,不管是机构还是小散,后面两年都赚得盆满钵满。再比如2019年初,A股跌到2440点,满大街都在说“经济要完”,可后来呢?那些蹲在角落里研究财报、找低估蓝筹的人,哪轮得到主力抢筹码?机会来了,只要你眼睛不瞎、胆子不小,谁都能看见。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机会来了,你能发现吗?发现了,你敢买吗?我有个邻居张姐,2016年钢铁股跌得惨不忍睹,她翻了半个月财报,发现几家钢企的吨钢利润从负数涨到了五百块,咬牙把买房的首付投了进去,结果一年翻了一倍。可她跟我说,当时亲戚朋友都骂她“疯了”,说“钢铁股早该淘汰了”,她自己晚上也失眠,生怕钱打了水漂。你看,机会不是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宝贝,它就搁在那儿,但多数人要么看不见,要么看见了不敢捡。
我总结自己十几年炒股经验,发现能赚大钱的人,都有个共同点:能在市场最冷的时候“猫”得住。2018年贸易战那会儿,股市跌得跟泄了气的皮球,我有个客户老陈,每天雷打不动坐营业部里,把ST股之外的个股挨个翻,最后挑了家半导体材料小公司——当时公司市值才30亿,年报亏了五千多万,可他查了专利和订单,发现技术是国内独一份,下游客户都是国际大厂。结果呢?2019年下半年国产替代概念起来,这只票一年翻了五倍。老陈跟我说:“那时候营业部里就剩我们几个老头,前台姑娘都劝我‘别玩了,反正亏不了多少’,可我就觉得,这么便宜的好货,不捡才是傻。”
说白了,股市里的机会就像冬天里的野菜——天越冷,长得越瓷实。你要是总想着“等大家都进场了我再跟”,那黄花菜都凉了。主力又不是神仙,他们也得找便宜货,只不过人家信息多、研究深,但咱小散也有优势:船小好调头,没那么多KPI考核,更能沉住气。
当然,我可不是说随便买只冷门股就能赚钱。去年有波炒“元宇宙”概念,好多人跟风买,结果呢?概念退潮后,套了一大批人。这说明,机会得“真”——得有业绩支撑,得有政策利好,得有行业趋势。你得像挑西瓜似的,敲一敲、听一听,别被表面的热闹骗了。
最后我想说,股市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和抓住机会的勇气。你看那些从散户变成大户的人,哪个不是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放弃时坚持?咱们普通人,只要肯花时间研究,别总想着“一夜暴富”,抓住一两次大机会,日子照样能越过越滋润。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