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边境村庄命运嬗变:从雅鲁藏布骡马道到5G时代的安置点转型
新闻动态
边境村庄命运嬗变:从雅鲁藏布骡马道到5G时代的安置点转型
发布日期:2025-10-25 18:10    点击次数:85

雅鲁藏布深谷里的安置点:从骡马道到5G信号的边境新史

格当乡拐出河谷,路牌指向“果兴安置点”。红色人行道与太阳能路灯一路排开,院落整齐却人影稀疏,初来者常误认“富人村”。

路边饭馆的湖南老板递来提醒:“去果兴看山景,记得别越界。”边境话语,简短而有力。

这片峡谷的难,并非今日始闻。上世纪二十年代,英籍探险家金敦·沃德记述雅鲁藏布:“小路如线挂在崖上,此峡不容公路。”崩塌与泥石流,是地理的常态而非意外。

长期靠骡马驮运,村路“修了又毁”。直到2013年墨脱公路贯通,山中迁徙与基础设施升级才有了现实抓手。

2019—2020年,多卡、农烈、钢峪合并为多龙岗村,整村迁至靠近国道219的格当乡;甘登亦随之启动搬迁。道路与区位,替村庄改写了命运。

新甘登村有59户、190人;其中23户共67人曾属贫困。2024年人均收入约2.5万元;水、电、网与5G全覆盖,医保参保率达100%。

走进安置点,小卖部里泡面5元、枕头6元,价目与城里相仿。川菜馆像行路标志——公路修到哪儿,它便开到哪儿,山外物资与山里需求在此相遇。

果兴之外,北侧的西贡安置点规模更大,承接原方新乡6个村。安置区通常配套耕地与小型商区,既保留生计,也鼓励经营,住得下,更能扎根。

有人问:缘何安置点靠近边境?看一眼线对面便懂门道。此岸水电稳、教育医卫可及,门巴族、珞巴族同胞有人种经济作物,有人跑运输、开小店;彼岸多村仍缺稳定供给,守土与生计皆受限。

这些新村是边境的“灯塔”。孩子不再翻山去读书,村里设卫生室;道路通、信号至,日常联络与应急上报有了底气。村民巡边时常说:“路修到这里,人心也在这里。”

从“骡马道”到“5G”,墨脱的故事不止通车与脱贫,更是地理与制度互动的现场:迁徙重组村落,基础设施编织社会,普通人的生活被纳入更大的时空与秩序。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旧村的砾石道、老宅基仍在,见证山中生活的长时段。若你家里还存有老照片、口述手记,愿携来共看,让这段迁徙与重建的历史更完整。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