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每次看阅兵,我总觉得跟看苹果发布会没啥两样。
一堆新产品,个个都号称要“改变一切”,台下的观众嗷嗷叫,气氛烘到顶。
大伙儿本来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传说中的“one more thing”,那种能在大气层里打水漂的高超音速宝贝。
结果呢?
火箭军的方队里,慢悠悠开过来一个黑乎乎的家伙,长得……怎么说呢,有点一言难尽,跟旁边那些杀气腾腾的“东风”大哥比,它简直像个走错片场的社恐。
就这玩意儿,鹰击-18C,把所有人的CPU都给干烧了。
这事儿离谱就离谱在,当所有人都默认咱们要在“大力出奇迹”这条路上走到黑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你,他们开始研究“潜行”和“背刺”了。
这就好比你是个拳王,天天练重拳,追求一拳KO,结果有个老六跑过来,拍拍你的肩膀说:“哥们,我会点穴。”
你什么反应?
你是不是也得懵一下。
说它之前,得先聊聊它那几个脾气暴躁的哥哥,鹰击-18家族的前辈们。
那帮家伙是海军的“金牌打手”,身上有股子伏特加味儿,一看就是跟俄罗斯“口径”导弹沾亲带故。
它们的战术特耿直,前半段用亚音速溜溜达达,看着人畜无害,等快到跟前了,直接把外套一脱,瞬间给你超音速突脸。
简单,粗暴,好用。
可鹰击-18C这小子,完全是个异类。
它把家族的“狂暴”天赋全洗了,加点全加在了“敏捷”和“潜行”上。
你看它那个造型,浑身都是不规则的切面,恨不得把“别瞅我”三个字刻在脑门上。
这家伙从发射到命中,就一个速度,0.8马赫,跟民航客机肩并肩,突出一个与世无争。
看到这,键盘侠的口水估计已经喷到屏幕上了:“搞半天搞了个减配版?开历史的倒车!”
要是这么想,那可就太天真了。
成年人的世界,慢,有时候比快更可怕。
鹰击-18C这货,玩的是极限低空,贴着浪尖飞,雷达往下看是海杂波,往上看是天空,就是发现不了中间还有个致命的“小不点”。
等你肉眼看见它的时候,说不定都能闻到它尾喷口的味道了,这时候再想反抗,基本等于游戏结束前切出去改设置。
当然,一个隐身的亚音速反舰导弹,顶多是让对面的海军头疼。
真正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是它站的队——它没跟海军的舰艇在一起,而是混在一堆“快递车”里,归火箭军管。
完了,这下芭比Q了。
性质完全变了。
火箭军是什么地方?
那是国家的“王炸”持有者,他们手里的家伙,射程不过千公里,你都不好意思往外拿。
鹰击-18C既然进了这个门,那它的腿长,没个一千多公里,根本说不过去。
这枚“鹰击-18C”的射程,恐怕已经不是单纯的反舰那么简单了。
这背后藏着一种极其阴险的盘算。
谁都知道,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那套“宙斯盾”系统跟个铁王八一样,硬得很。
海军兄弟们为了敲开这个壳,只能玩命地发展高超音速导弹,用绝对的速度去硬碰硬。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是在大洋上血拼出来的经验。
可鹰击-18C到了火箭军手里,剧本就全换了。
我压根不跟你上擂台。
我的发射车可以藏在几百公里外的任何一个山旮旯里,在你航母编队的防区外,慢条斯理地把这些“幽灵”放出去。
它们可以从陆地上,越过山脉,从你最意想不到的方向摸过来。
而且,这种攻击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它可以跟那些从天而降的弹道导弹,还有同样是搞隐身的“长剑”巡航导弹,给你来一个“海陆空天”四位一体的饱和式按摩。
你告诉我,这谁受得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便宜。
高超音速导弹,那是导弹界的奢侈品,性能逆天,价格也一样。
但鹰击-18C这种亚音速隐身导弹,成本要低得多,完全可以像下饺子一样造。
用一群“五菱宏光”的成本,去换掉你一艘“尼米兹”航母,这笔账,谁都会算。
战争打到最后,打的就是国力,就是消耗。
所以,别再被它那不紧不慢的速度给骗了。
鹰击-18C的出现,不是技术上的倒退,而是一种思维上的升维。
它代表着一种更聪明、更经济、也更致命的非对称战术。
它就像一个顶尖的牌手,在所有人都以为你在憋“王炸”的时候,你却慢悠悠地打出了一张谁也看不懂的牌,然后,牌局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