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回心转意?德国高官:电动车关税行不通,欢迎中国来设厂投资
2025年9月12日那天,慕尼黑的下午像往常一样阴沉,而采访室内的气氛却出奇地热烈,巴伐利亚副州长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让本就复杂的中欧博弈再起一层涟漪。
他说,尽管关系紧张,巴伐利亚欢迎中国企业来设厂投资,这话在当下听着像是政策上的解除术语,也像是在暗自较劲的商业邀约。
回到时间线,先从今年上半年的关税风波说起,欧盟在年初对中国电动车提出调查后,议案几经拉锯,到夏天有国阵营开始倾向保护主义,而到了9月初,内部裂痕明显——几个国家投下了反对票,德国就在其中,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宝马与奥迪的总部就在巴伐利亚,纽带不是摆设。
有人会问,这是不是政治投降,这是不是对美国压力的软化回答,我的观察是,事实比二选一复杂得多。
现场记录里有个细节很“破绽式真实”,采访后工作人员把副州长桌上的一张便签翻给记者看,上面用德语写着“jobs first”(工作优先),笔迹潦草但意思明确,这种草根式的务实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能说明问题。
换个角度看,巴伐利亚的逻辑很直白——你把车子在这里造了,零部件、研发人才都在,欧盟市场近在咫尺,关税的刀口被钝化了,消费者也开心,政府也拿到税收与就业,这不是双赢也有点像“躺赢”。
但别急着乐观,现实有两条硬骨头,一是能源与环保成本,二是供应链的重塑。
能源方面,德国电价和环保合规的成本近几年稳中有升,尤其是工业用电与用地审批不是拍脑袋就能解决的;你想象一下,中国的电池厂在深圳可以连夜发货,但在慕尼黑要等三个月排队取地,这成本差距不是小数目。
供应链方面,原来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高度集中在印太区域,钢铁、稀土、化学品有既定的运输与采购路线,把整条链条搬来欧洲,等于把原始的体系拆了重组,这中间会产生库存积压、成本叠加、以及和现有欧洲供应商的摩擦。
有人会说,那就分布式生产呗,我的反问是,分布式需要时间与信任,而从“签协议”到“产线投产”往往有一到两年的空窗期,这段时间很容易被外部冲击打断,像俄乌战争那样的能源黑天鹅大家都记着。
在采访片段里,我记下一句对话,副州长被问到“是否担心政治风险”,他笑着说,“担心,但我们更怕失业”,这句话不带政治口号,但直戳现实矛盾;另一位在德国工作的中资企业高管则低声说,若要在德国扩产,必须准备三套备选方案,因为政策、劳资、环保每项都有可能变数,这种谨慎是投资的常识,不是冷场。
再看欧盟内部的博弈面,欧盟的“美国派”与“独立派”表面争斗,实则各有算盘,美国派追随美方策略以换取安全与联盟红利,独立派则更看重经济机会与自主供应链;德国这回的姿态,更像是在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之间做出偏重——不愿用关税堵死市场,而想把矛盾变成产业链的转移与合作。
另有一个点值得注意,匈牙利已成为中国车企在欧洲的落脚点,那里有较低的用地成本与较少的行政阻力,形成了一个“桥头堡”效应;中国企业在匈牙利的布局不是没有考虑过在欧盟内部展开更多复制,但匈牙利市场体量有限,德国市场却是叠加效应最大的试验田,这就是巴伐利亚主动招手的背景之一。
不过商业决策也不是感情用事,回报率、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工会谈判,这一串数字化的条款会决定企业是否真正落地。
德国的劳工法规与工会力量强大,谈判时间长,成本高,这是现实中的“硬阻力”,很多企业高管在内部讨论时会反复对比匈牙利与德国的净收益,这种数字上的冷静会让热情降温。
从中国角度看,选择在德国设厂既是战略也是试错,战略是为了打开欧盟市场,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关税成本,试错则是要验证在高成本环境下的生产效率能否被市场溢价覆盖。
但还有一层情绪上的考量,部分中国企业担心在德国投资会被视为“内战”,引发本土厂商以及政治圈的反制,这不是空穴来风,过去几年外资在欧洲的敏感项目时常被政治化审查,这个现实不能忽视。
数据层面有一个具体点,电动车整车的成本构成中,人工与合规成本占比能从原先的12%上升到20%在德国并不夸张,这一跳对毛利的冲击可不是小数目,而是直接影响到车型定价与利润空间。
换句话说,把生产线搬到巴伐利亚,销量必须足够撑起那被拉高的成本,否则只能靠补贴或降价补位。
我在现场还听到一句话,某位汽车工程师说,“技术可以带来差异,但差异也要被市场接受”,这话语朴实但关键,技术只是入场券,市场决胜靠价格、服务与品牌认知。
如果把局势拉回到欧洲政治层面,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公众对外资尤其是来自战略竞争体的直接投资,存在天然警惕,这种情绪会渗透到地方政治决策上,影响审批速度与附加条件。
即便有副州长的邀请函,真正落地的路径上还会有法律审查、安全评估、环保评估、地方补贴谈判等一连串繁琐程序,每一步都可能是“躺枪点”。
不是画大饼,也不是定论,而是留个悬念和一把尺度:2025年秋天,巴伐利亚的邀约是窗口还是镜像,要看未来12到24个月内的动作,若中国企业选择试水并分阶段部署,欧盟的关税攻防或将变成产业链博弈的软着陆,若因成本或政治阻力放弃,这则邀请可能只是一次政策姿态的短暂鼓噪。
我想问读者一个现实问题,你认为企业该赌“市场近在眼前”的便利,还是赌“成本与政治风险”的稳健,这个选择或许比任何高谈阔论都更能说明接下来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