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最长寿开国少将今110岁尚健在,21岁拜见毛主席,跟随党走92载
新闻动态
最长寿开国少将今110岁尚健在,21岁拜见毛主席,跟随党走92载
发布日期:2025-08-31 09:59    点击次数:84

110岁,一般人说这是“上天眷顾”,可要是碰上张力雄这样的老人,这数字就成了现象级。他不是活得久那么简单。他活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本“行走的教科书”。从枪林弹雨的长征到抗战烽火,从解放战争的突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边疆守卫,他见证了太多风云。可回到头一个疑问:当年二十一岁,他在湘江边缘,凭什么在死人堆里活下来?老实说,他到底靠了什么?难不成真是“老天眷顾”?还是另有隐情?

想象一下,1934年那个严冬,湘江河岸边冷得人人打哆嗦。如果不是战场,可能就是一群人猫在火堆旁边烤玉米。可那晚对红军来说,却是生死时速。主力部队急着西撤,敌军像饿狼一样围了上来。选留守的只有后卫,有恃无恐还敢叫板:“你们这些娃娃兵能扛得住吗?”队伍里分两派,一派主张让小股力量交火,分散敌人注意力,一派死守阵地,硬碰硬。

这时候张力雄提了一句:“就算只剩我们800人,绝不少一个!”听着像热血台词,实际背后的逻辑细思极恐——大多数学员连迫击炮都还没学会用呢,这不是送菜吗?结果他硬是用战壕迷宫战术,让敌人傻傻分不清主力在哪里,还故意点起假火力点诱敌深入。

湘江夜色里,火光映着一个年轻人的剪影。敌人琢磨不透,中计,“主力在哪?”。就靠这“硬汉计谋”,红军主力当天成功转移。毛主席公开表扬,“张力雄,年轻不怕死,仗打得漂亮。”但他却在日记里只字不提自己的细节,反倒给战壕里没活下来的兄弟们记了一页。

打赢湘江头阵,长征才算真拉开序幕。雪山草地,人困马乏;啃树皮嚼皮带,谁家日子能有比这更惨的?不同的是,张力雄多了个特殊身份,“收尾人”。意思就是队伍一过河,他在最后;别人走雪线,他就在下面捞落队员。

老兵杨广生常年提起,“张政委塞我半截皮带,要不是那顿‘皮带饭’,我早趴窝了。”其实那哪是饭,不过是前面没粮食,只能啃点皮带补充热量。张力雄的信念就像雪原上的脚印,走到哪都给掉队的人带路。他说“不走就全完,走还有希望”,一句话朴实得像农民,但顶用。

关于长征,风评不同:有酸,认为被困只能跑路;有赞,视为旷世战略。群众里,有人觉得太苦,有人却用家乡话说:“只要头不栽地,还能过河。”这份底气,来自每个“收尾人”把别人带出去的勇气。

抗日战争时期,张力雄被调往抗大教学。前线常年爆炸,他却成了“教书先生”。一批战士不服气——“你打过仗,现在让我们听你讲理论,靠谱吗?”更有人质疑,后方养懒人,“打仗都靠书上看来的?”

他不吵架,只把教材一遍遍改,讲完课就去射击场自己练枪。晚上安静无声,只有灯泡下他翻着课本。“真上战场你敢冲吗?”这个问题他没正面答,只说:“等你上战场试试看。”

这一切看起来没什么火花,但暗流暗藏。等后来这批抗大学员成了前线骨干,枪法、战术、人情呵护都有他的教诲。一句话,沉默的讲台下,其实是把仗的经验“分装进每一本教材”,用纸笔铺路,战场见效。

时间转到1946年,中原突围大战要开场。解放军6万人身陷国民党20万人的包围圈,气氛紧张,不亚于“鱼入锅”。临阵点将,张力雄和老将皮定均配合——一个佯攻,一个真冲。

关键难点在赵口河边侧翼,本来布防的老纵队都有些发怵。张力雄主动请缨,理由只有一句:“突围要的就是混乱。”行动一晚上,夜袭成功突破防线,敌军的补给仓库被拔掉,弹药大批落入解放军手里。之前喊他“只会教书”的人面面相觑,这番“战地教学”成了活生生的教材。

更有意思的是,早年的迷宫战壕、假火力点这套“心理战”手持再现。危局由此破解,张力雄从教员变成了兵团里的“点子王”,他的军事才华一炮而红。

新中国成立,天下一片喜庆,张力雄的重任却悄悄走向云南边防。别看外表太平,实际上边境山林里暗流汹涌。邻国政局不稳,冷枪偶尔越境,边防士兵精神绷到极限。

困扰的是,不同意见分两派:一派说要靠劲打出安全,另一派主张静观其变,不主动开火。张力雄夹在中间,常常一边做思想工作,一边被蚊虫包围,有时半夜还要巡逻到天亮。部队里有年轻人直接怼他:“您老人家打了一辈子仗,这会儿怎么成了‘老好人’?”分歧越来越大,有的战士甚至消极怠工,指望上面给个明白话。

但他坚持,“打仗是最后一招,不是唯一解决办法。”这份冷静,表面平和,实则是对和平的忧虑和责任的拉扯。局势看似安静,却随时可能爆。

有人开玩笑说,张力雄运气好。“怎么每次大事他都能避开最危险的?”听着是夸,其实是挤兑——意思就是,他的成功全靠上天帮忙。可要是靠运气,那当年800学员在湘江扛三倍敌军,难道是骰子扔得准?如果炸弹落身边没炸死就是“天选之子”,那那些“运气差”的人一辈子都没人记得名字。

归根结底,信念+谋略才是真的“保命符”。把这种智慧能力说成“运气”,未免太轻飘。我们今天若只用“天命”解释前辈的血汗,只会让历史慢慢被遗忘。真正该记住的,是那股永不认输的底气。从湘江夜战,到边疆守防,每一步都踩在信念上。不靠巧合,靠选择。

现在有两种声音争个不休:有人说,今天社会变了,经济强大安全稳定,“长征精神”都快成老照片了,不需要再提。另一派反驳,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旦忘了历史,困局说不定转眼就到。你觉得呢?等到最后几个亲历长征的老人都变成教科书里的名字,我们剩下的是“岁月静好”,还是还能从他们身上学点什么?评论区留个话,这事真的值得大家聊聊——到底是“历史上了保险”,还是“转角可能出问题”,你站哪一边?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