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西安事变幕后推手!张学良晚年揭秘:真正定计的是高崇民
新闻动态
西安事变幕后推手!张学良晚年揭秘:真正定计的是高崇民
发布日期:2025-09-18 14:52    点击次数:145

“西安事变这个事情,可以说就是高崇民一手定计的。”张学良晚年在夏威夷的一次访谈中,一语既出,满座皆惊。

大家都知道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和杨虎城,而“高崇民”是谁众人却一知半解。

张学良是东北军的统帅,杨虎城是十七路军的总指挥,他们手握重兵,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西北的神经,乃至全国的局势。

让他们下定决心,用“捉放曹”这种近乎豪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光有匹夫之勇是远远不够的。这背后,需要有人穿针引线,需要有人分析利弊,更需要有人拿出切实可行的“计策”。而张学良口中的高崇民,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定计者”的角色。

那么,高崇民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凭什么能在这场历史大剧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

高崇民

高崇民是辽宁开原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是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他很早就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了同盟会,是个老资格的革命党人。

回国后,高崇民长期在东北活动,和阎宝航、杜重远等人一起,组织各种爱国社团,是东北爱国人士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1928年,张学良聘请高崇民担任自己的秘书,这成了两人深厚友谊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是所有东北人心头一道滴血的伤疤。事变发生仅七天,高崇民就秘密入关,找到当时在北平的张学良,辞去了秘书的职务。

他不做官,也不经商,一门心思扑在了抗日救亡的工作上。 张学良被他的赤诚感动,虽然高崇民辞了职,但张学良每月依然资助他300块大洋,作为活动经费,这份资助一直持续到西安事变爆发。

这段经历,足以说明两人之间的信任,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高崇民不仅仅是张学良的旧部,更是张学良在政治上可以信赖的“智囊”和“诤友”。

1935年,蒋介石把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调到陕西,任务只有一个——“剿共”。 然而,对于十几万家乡沦陷、有家不能回的东北军将士而言,枪口对准自己人,实在是天大的讽刺。

军中上下,思乡心切,抗日呼声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1935年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旗帜鲜明地要联合一切爱国力量,共同抗日。 这种主张,对于彷徨中的东北军来说,无异于在迷雾中看到了一座灯塔。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崇民出场了。1935年10月,高崇民和杜重远等几位东北救亡运动的领袖在上海碰头,他们一致认为,东北军要想有出路,只有一条道可走:联合红军,联合杨虎城的西北军,共同抗日。

1936年,高崇民(左)在西安与杨虎城合影

为了说服张学良,他们起草了一份《给张学良的建议书》,推举高崇民亲自送到西安。 此时的高崇民,正被蒋介石通缉,但他二话不说,冒着巨大的风险,潜行到了西安。

高崇民的这次西安之行,极其讲究策略。他没有直接去找张学良,而是通过好友杜斌丞,先见了杨虎城。

当时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之间,因为地盘问题,矛盾重重,互相猜忌。 高崇民见到杨虎城后,开诚布公,澄清了东北军并无抢占地盘的意图,着重陈述了联合抗日的利害关系。

这一步棋,走得非常高明,先化解了张、杨之间的隔阂,为之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稳住了杨虎城之后,高崇民才赶到洛川,去见张学良。他将杜重远等人的联名信交给张学良,开始“力谏”。

这次“力谏”,不是简单的劝说,而是深入的战略分析。高崇民为张学良和东北军擘画了一幅全新的蓝图,这幅蓝图的核心,就是后来被称为“三位一体”的战略构想——东北军、西北军、红军联合起来,在西北形成一个稳固的抗日大后方。

这个构想,一下子就打到了张学良的心坎里。它不仅为东北军指明了一条“打回老家去”的现实路径,也为张学良本人提供了一个摆脱“不抵抗将军”骂名、实现政治抱负的舞台。可以说,高崇民提出的“三位一体”,就是西安事变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

在得到张学良的积极回应后,高崇民又马不停蹄地返回西安,再次拜会杨虎城,向杨虎城转达了张学良的合作意向。

没过多久,高崇民更是亲自陪同杨虎城飞往洛川,促成了张、杨二人的历史性会面。在这次会谈中,两位将军达成了“不打内战、联共抗日”的共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高崇民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黏合剂”和“催化剂”的角色。没有他的奔走和斡旋,张、杨两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很可能还在互相猜忌和内耗,根本无法形成合力。

谋略既定,剩下的就是如何执行。如何让“剿共”总司令蒋介石,转变为抗日领袖?这无疑是天底下最难办的事。苦口婆心的劝谏,张学良不是没试过,但换来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训斥。

蒋介石

当和平的手段用尽,剩下的选择就不多了。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和杨虎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在给这次行动命名时,高崇民讲了一个古代的典故:春秋时期,楚国大夫鬻拳劝谏楚文王,楚文王不听,鬻拳便拔出刀来逼着楚文王答应。

张学良听后心领神会,当即拍板,将这次行动的性质,定为“兵谏”。

一个“兵谏”的定性,看似只是一个名头,实则蕴含着极高的政治智慧。它明确地告诉外界,这次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蒋介石,更不是为了个人权位,而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劝谏”国家领袖,促其抗日。

这就在道义上占据了制高点,也为事后的和平解决,预留了广阔的空间。事变爆发后,张、杨成立了政治参议机构——设计委员会,高崇民被任命为主任委员,并亲自参与起草了那份著名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实际上就是将“三位一体”的构想,具体化、政策化了。

甚至,连蒋介石本人,都对高崇民在事变中的作用心知肚明。据高崇民的儿子高大会回忆,蒋介石后来曾咬牙切齿地称高崇民是“西安事变的魔爪”。

这个评价,虽然充满了怨恨,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印证了高崇民在事变策划和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一个被对手视为“魔爪”的人物,其能量和作用,绝不可能是无足轻重的。

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历史叙述中,高崇民的名字却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呢?这其中有多重原因。

首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长期囚禁,失去了话语权。而杨虎城将军不久后也惨遭杀害。作为事变的两大主角,他们无法亲自、完整地向世人还原事件的全貌。

其次,高崇民本人长期从事我党的隐蔽战线和统一战线工作,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这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台前人物那样,被大张旗鼓地宣传。

他就像一位深藏功与名的侠客,事了拂衣去。新中国成立后,高崇民虽然也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但他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更愿意让历史的荣光,聚焦在那些牺牲和付出的战友身上。

直到张学良晚年重获自由,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才将这段尘封的往事,重新揭开。他的坦诚,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让我们得以认识到,一场伟大的变革,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伟大,在于他们身为军人,却能以民族大义为重,不惜赌上个人身家性命,发动“兵谏”,扭转乾坤。

而高崇民的伟大,则在于他以一介文人之身,奔走于军阀与政党之间,用超凡的智慧和勇气,为这场惊天“兵谏”定计、铺路、谋篇、布局。

正是无数个像高崇民这样,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的爱国者,共同汇聚成了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是全民族抗战得以展开的关键一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台前的张学良、杨虎城,还是幕后的高崇民,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向他们致敬!

信息来源:

红船专访丨高崇民与西安事变:叶剑英曾评价“崇民同志对西安事变是有功的”

蒋介石称高崇民是西安事变魔爪《 文摘报 》( 2017年07月25日 08 版)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