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6年2月15日,在薛岳与刘湘联合发动的围剿攻势面前,张国焘被迫指挥南下红军撤出天全、芦山与宝山地区。
南征战略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正逢逆境,红军又不幸遭遇了数十年来罕见的暴雪,士气与军心双双跌入谷底。一系列的艰难险阻和挫败,使得张国焘在四方面军中的声望与地位受到了动摇。
百丈关战役的挫败对张国焘的打击显而易见,但此时此刻,他已无力深究战损数据的细节。军事败退使张国焘政治困境。迫使他重返北进的征程,寻求中央的援助,然而,这并非张国焘所愿,亦非他所愿为之。与此同时,他亦无力再向南推进,其处境可谓是“前路漫漫,后路茫茫”。恰似“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所言,这八个字恰恰生动地描绘了张国焘所处的困境。
有言在先,唯有断绝退路,方能开辟通途。人在面临绝境之时,或许应当尝试此法。然而,身处顺境之际,宜多预留退步,不宜言辞过于决绝,亦不宜行事过于决断。
预备充分,应对自如。
战败南下的张国焘,心中始终萦绕着两个问题:如何向中央交代,以及如何为自己开辟一条政治生路。若非在卓木碉会议上,他未能将事态控制于适度,或许他的忧虑不会如此深重。
尽管张国焘坚持南下的战略选择导致红军四方面军遭受了一定损失,实力有所削弱,但红军四方面军依然是三大主力红军中最为强大的力量。其兵力甚至超过了另外两支红军的总和,张国焘的影响力在此期间显得尤为突出。
百丈关一役的败绩给南下的红军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尽管如此,张国焘依旧稳固地掌控着红军中的绝大多数革命武装,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长久以来,众多朋友对于红四方面军的实力尚存模糊印象,以下将对其作一简要的归纳与总结。
一、正值四方面军与兄弟部队胜利会师之际,我军兵力汇聚已达八万之众。然南征之路波折重重,损失惨重,逾万人壮烈牺牲。抵达甘孜后,经过精简整编,我军人数得以稳定在四万余人。随之,部队再次启程,踏上北归的征途。待至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地区实现辉煌胜利会师之时,四方面军的人数已锐减至3.7万人。
自那以后,第四方面军一部奉命集结,成立了西路军,踏上了开往河西走廊的漫漫征途。在这一过程中,部队遭受了人员失散与牺牲的严峻考验,共计两万余人不幸陨落。
随后,四方面军的残部历经辗转,最终与其他部队一同抵达陕北。然而,在延安方面对各方军马的实有人数进行统计时,竟发现四方面军的兵力依然遥遥领先,规模最为庞大。
)党史研副主任石仲泉《我观党史》中册,可信权威。
数据明确显示,自第五次反围剿战役落幕以来,红四方面军的人数位列各部之最,其实力亦属最为强盛,堪称主力军中的中流砥柱。在革命事业遭遇重重挫折与严峻考验的关键节点,这支相对强大的部队,无疑成为了革命斗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这正是中央对张国焘持续宽容的深层动因。与此同时,四方面军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为张国焘实施分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根基。而他与王明之间独特的联系,更是他敢于分裂的政治依靠。
南征的挫折虽让张国焘陷入了逆境,却也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凶猛怒火。
2
张国焘所率领的部队在向南推进的过程中遭遇阻碍,与此同时,党中央在北方逐步开辟了新的战场。尽管如此,党中央当时的力量依旧显得单薄,仅凭自身难以在陕北牢固地站稳脚跟。一旦胡宗南与蒋介石联手部署围剿,红军北上的形势将面临极其严峻的转折。
简而言之,我国中央力量亟需强化,迫切盼望四方面军的鼎力支持。
当时,教员以及张闻天等同志均已得知张国焘擅自设立中央的消息。尽管教员与张闻天等人心中充满愤慨,怒火中烧,然而他们依然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全力以赴,寻求与张国焘实现团结的策略。
张闻天所言即:当时,我们展现出了非凡的耐心,稳扎稳打,巧妙地引导他走出洞穴。否则,众多干部和力量难免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为此,我们向他连续发送了多封电报,最终成功将他引出洞口。
无奈之中,张国焘依旧掌握着红军中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除了每日借助电报与张国焘保持联系之外,教员等人别无选择,而在卓木碉会议召开之后,中央对张国焘及其率领的南下红军的管控措施已然失效,无论是严厉的斥责电文,还是安抚的言辞,张国焘均充耳不闻。
张国焘不仅对此置若罔闻,更是在战局不利的逆境中激发出了凶狠的本性,反而在对原一方面军干部的打压上变本加厉,频繁制造事端。陈伯钧、董振堂等同志因此饱受委屈,就连在红军大学内,刘伯承也难以安宁,四方面军的干部们更是多次对他进行无理取闹。
即便在卓木碉会议上曾对张国焘表达过支持的何长工,也未能逃过这一劫,其官职连续遭到贬低。张国焘的这一行为,让一方面军的干部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恰在此时,杨尚昆派来的警卫员急匆匆赶到,将消息转达给了李伯钊,并向陈伯钧等人透露了“九九密电”的具体内容。
传闻张国焘与陈昌浩对党中央产生了非分之想,消息一经传开,陈伯钧等众多人士纷纷义愤填膺。关于“九九密电”这一事件,我坚信其确有其事,但此并非张国焘主要罪责之所在。他的过错在于分裂行为。此密电之所以广受关注,或许是因为“密电”二字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实际上,当时军队间的通讯电报普遍采用密电方式,并无特殊之处。
李伯钊,杨尚昆的亲密伴侣,作为一位文化工作者,恰在教员决意独自率领中央北上之际,她正随文化团在外地巡回演出,未能及时获取这一消息。演出结束后,李伯钊便即刻被陈昌浩扣留。与此同时,已先行北上的杨尚昆内心始终笼罩着忧虑,便派了一名警卫员前来告知李伯钊。然而,这位警卫员的到来却意外地触发了刘伯承等人的情绪,成为了一根点燃他们怒火的导火索。
原段落:五、九兵团的干部私下里拜访刘伯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直接实施“兵谏”。他们提议,要么径直开辟一条北上之路,要么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先将张国焘捉拿归案。五、九兵团的干部在私下里拜访了刘伯承,并提出了一项颇具冒险性的方案——即直接采取“兵谏”行动。他们建议,要么直接打通北上的道路,要么先行采取主动,先将张国焘绳之以法。
刘伯承久有此意!
五、九兵团的领导们亲自上门探访,刘伯承随即迅速地拟定了一套细致周到的行动计划。紧接着,他把握与红军总部探讨游击战术文稿的良机,专程拜访了朱老总,就计划的各个细节向他请教宝贵的指导意见。
朱老总得知刘伯承等人意欲采取军事进谏,便立即加以劝阻,勉励他们保持耐心,并告诫他们务必等待时机成熟之际再行行动。
刘伯承等人精心制定了一条北进的路线,但实施这一计划却充满了重重风险。一旦照此行事,张国焘凭借其压倒性的优势,必将采取残酷的手段。届时,我们不仅难以脱身,甚至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在此之前,五军团数十名战士曾脱离主力独立北上,最终不幸被捕。张国焘意图将他们全部处决,幸亏朱老总及时出手阻止了这一惨剧。
朱老总心知肚明,北上的征程充满风险,更明白若是红军自相残杀,此类荒唐之举对革命事业带来的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他绝不可能对此置身事外。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未接纳刘伯承的提议。
刘伯承透彻理解朱老总的旨意,但他同样经过深思熟虑。若不迅速采取行动,张国焘可能抢先一步,设下陷阱。
刘伯承进而对朱老总建议,若单独北上的计划不可行,不妨将张国焘暂时拘束在此,而我军则可带领红四方面军强行北上。目前,张国焘南下的尝试已然失败,而中央的北上战略却成功开辟了新的发展局面,这充分证明了张国焘决策的失误。北上行动的理由已经十分充分。
朱老总沉思良久,最终劝慰刘伯承保持冷静与耐心。他坚信,现阶段并非使用强硬手段的最佳时机。在四方面军内部,张国焘依旧拥有大批拥护他的心腹。若贸然采取强硬策略,不仅容易招致失败,而且事态平息也将变得尤为艰巨。
趁机南下。广泛凝聚四方面军干部的力量,全力推进他们的工作,竭力争取他们的支持,旨在强化四方面军内部对北上行动的认同与助力。且随着四方面军即将与红二、六兵团取得胜利会师,若得贺龙与任弼时的坚定支持,我军北上力量将得到显著增强,届时我们便能直面张国焘的挑战。因此,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保持耐心,忍受一时的屈辱与重担。
继此,朱老总向刘伯承详细询询了北进与擒获敌首的周密策略。在倾听了刘伯承的精心规划后,即便朱老总亦不禁对刘伯承卓越的谋略才能心生钦佩。纵使策略再为周详,关键仍在于把握执行计划的最佳时机。
朱老总对刘伯承说:
“暂忍一时之气,可化解百日之烦忧。洞察时势,方能制定明智之策。”
3
朱老总教员策略同。
张国焘固然犯有过错重大,但此刻切不可冲动行事。必须对他进行安抚,因为当下的张国焘,宛如被弓箭惊飞的鸟儿,正处在一个极度警觉的状态。若中央决定背叛张国焘,与他进行一场全面的对抗,并剥夺他的党籍,在组织上与他完全断绝关系,这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削弱。
党的责任重大,为实现既定目标,我们甚至能与国军将领并肩作战,那为何不能将党内同志紧密团结呢?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解决关键问题,整合所有可用资源,绝不能让次要矛盾干扰航向,造成思想上的动荡。
行走在人际交往的征途上,一旦你树立了坚定的志向,便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眼前的得失所束缚。务必学会耐心守候,培养自律,同时也要具备为了实现目标而适当作出妥协的觉悟。
为达成张国焘的共识,我方领导层显现出愿意作出让步的态度,但张国焘坚持己见。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应如何妥善应对?
张国焘虽不畏惧中共中央,却对共产国际心生忌惮。身为一位历经沧桑的过来人,他深刻体会到了共产国际那无与伦比的势力,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语便足以左右他的命运,甚至关乎生死存亡。
在卓木碉举行会议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及张国焘均与共产国际断绝了联系。凑巧的是,负责与共产国际通信的密码本恰好掌握在刘伯承的手中。在南下途中,为了确保党中央的安全,刘伯承果断决定将密码本焚烧殆尽。
由此,无论是张国焘还是陕北的党中央,都不得不被动地翘首以盼共产国际的联系。然而,张国焘以及毛泽东等人均心知肚明,谁能率先与共产国际建立联络,谁就能抢占先机。
此刻,张国焘的信心似乎略占上风,这主要得益于他与王明之间那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
在苏联的岁月里,张国焘与王明曾有过一场激烈的较量,最终,张国焘以败绩收场,重返祖国。
鲜为人知的是,在米夫的信任与支持下,王明最终跃升为中共领导层的核心成员。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王明力推“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广泛传播,为此,他派遣众多亲信奔赴各根据地,实施进攻策略。其中,项英被派遣至中央苏区,张国焘则被派往鄂豫皖苏区。值得一提的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思想根源,可追溯至苏联的第三时期理论。
按常理分析,与王明交情不睦的张国焘,究竟为何会被委派到鄂豫皖苏区呢?
显而易见,张国焘的背叛行为,让苏联的遭遇成为他前车之鉴。他深知挑战共产国际必将招致严重后果。因此,他转而支持王明与米夫,坚定地站在城市道路一边,为王明在党内积极发声,有力地帮助其巩固了党内地位。
得益于王明的信任,张国焘才得以获得前往鄂豫皖苏区的机会。
张国焘青年时期性格直率,属于那些敢于与共产国际正面抗争的少数派。南昌起义的失败后,张太雷对他提出了指控,指其伪造命令,导致张国焘被剥夺了党内领导职位,此后他在政治舞台上沉寂了数月。
然而,张国焘对中央的决策持有不同意见,于是他致信予以反驳,并与瞿秋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那个时期,瞿秋白等人确实显得过于激进。尽管大革命已经遭受了失败,他们却依然宣称革命的高潮即将来临,日复一日地敦促各地同志发动暴动,这种做法显然过于脱离了现实。
张国焘指责罗米纳兹指导下的中共都快成了 “暴动编辑部”在那个时期,张国焘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他的观点多次遭受误解和忽视,甚至产生了与陈独秀分道扬镳,另立“工农党”的念头。然而,陈独秀并未接受这一提议。(张国焘早已萌生独立行动的愿望,却因力量不足而感到无奈。)
随后,张国焘远赴苏联,参与了中共的“六大”大会,紧接着又参加了共产国际的“六大”大会。大会闭幕之后,他被留在了莫斯科。在那里,他与王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遗憾的是,他最终未能胜出,只得怀着遗憾返回了祖国。
这一幕过后,张国焘终于豁然开朗,深刻认识到,唯有紧随共产国际的指引,方能迎来光明的未来。
自六届四中全会闭幕以来,众多同志对王明晋升的决定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导致局势一度陷入紧张。罗文虎挺身而出,毅然牵头成立了“非委”,坚决对抗王明,同时拒绝接受四中全会的决议。在这一关键时刻,资深的党内成员张国焘发表文章《拥护四中全会与两条路线上的斗争》,明确表态站在了王明的阵营。
事后,王明对罗文虎的党籍予以剥夺,此举迅速引发了广泛争议,使得局势陷入动荡。在这紧急关头,张国焘毅然站出,泼墨挥毫,撰写了一篇力作,明确指出:反王明即反党和国际。话音落,无人敢对王明反驳。
故此,自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王明得以巩固其地位,实乃得益于张国焘的鼎力相助。
这段经历揭示了张国焘党性上的不足,以及其原则的脆弱。每当面对难以逾越的困境,他总是选择逃避,不敢直面挑战。
4
若张国焘先行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络,并与王明进行深入交流,此举对党中央无疑将造成严重威胁。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共内部享有崇高的声誉,其地位几乎被过分神化,中共对共产国际派出的任何代表均毫无保留地予以信任与支持。
李德,这位肩负共产国际重任,被派遣至东北搜集日军情报并紧急赶往上海输送资金的情报专家,因与共产国际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竟意外地被博古等人推选为军事领导人。这一决定,无疑成为了第五次反围剿战事溃败的直接导火索。
李德与博古所提出的军事战略固然存在显著偏差,但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最终未能成功,其深层原因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点。恰在此时,我党尚处于初创阶段,尚未成熟,对共产国际的过度依赖,使得我们缺乏独立自主的判断与行动能力。
尽管教员与张国焘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但决定胜负的最终决定权,始终牢牢握在共产国际的手中。
张国焘的错误抉择,选择了向南进的道路,这一决定无疑加剧了他与共产国际之间的裂痕。相较之下,教员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北上的道路,这一决策不仅基于抗日救国和建立统一战线的迫切需求,更体现了维护与共产国际联系的深远考量。
审慎的选择让教员与共产国际顺利搭桥。这长达半年的纷争闹剧,也终该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