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24日爆发至今,已经过去了1200多天。时间一长,真是让各国都吃了不少亏,尤其是美国和欧洲那边,损失也不少。俄罗斯自己也是挺难熬的,可是中国,从头到尾都保持中立,没有卷入其中,经济方面依然稳稳当当,贸易也照常进行着。
刚开始,很多人觉得中国的态度挺模糊的,不偏不倚,让人觉得不爽,觉得不痛快。结果一观察,似乎早就看得很清楚了,觉得这场仗打到最后,没赢家,只有不断的消耗罢了。
自食其果的季度报表
那会儿,西方国家都带着满满的乐观情绪,专家们信誓旦旦地说,俄罗斯的经济不用三个月就会因为制裁崩溃。可没想到,时间一过,原本的预言变成了笑话。俄罗斯不仅没有垮掉,反而靠能源出口和战时产业的调整,硬生生顶住了压力。
这种预想的彻底打了个空,搞得西方国家陷入了所谓的“季度综合征”。他们习惯用季度财报的视角来看问题,追求立刻见效的结果,可偏偏这场战事走得不按套路,怎么都不循规蹈矩。连北约的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都直言,冲突拖得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久,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料。
原本被觉得是百战不败的经济制裁,现在倒成了一根回旋镖,一下子扎回了自己身上。在德国,能源价格猛涨,导致他们引以为傲的汽车行业成本一下子飙升了37%。不少扛不住压力的中小企业,只能无奈地把生产线移到土耳其去了。整片欧洲都被迫用数倍的价钱从美国买液化天然气,真是演了一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实戏。
也不是全没收获啦,美国的军火公司们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这份好处的背后,得由美国纳税人和欧洲伙伴们一起买单。战略上的付出也挺厉害,持续不断的军事援助没能带来想要的决定性胜利,反倒让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欧洲这边的紧张气氛越发浓厚,一边传出一些激进的说法,建议直接派兵打到乌克兰去;另一边,法国总统开始提到“欧洲得靠自己搞战略自主”。这两股声音的背后,可都是对目前局势的无奈和反思呀。
用时间换空间的焦土战
就在西方为失灵的预料而一头雾水的时候,克里姆林宫早已换了个频道。刚开始的速胜计划泡汤后,俄罗斯很快开始实施一套“焦土时间”策略。这套策略的重点,不再追求那些耀眼的胜利,而是确保自己“不败”,通过不断耗时间,拖垮对手的援助意志。
目前,俄罗斯掌控着乌克兰东部大约28%的土地,这条绵延的战线宛如一道巨大的创口,源源不断地消耗乌克兰的兵力和西方的支援。俄军的目标很直白,就是把战事卡在持久战的节奏上,比拼谁的耐力更胜一筹,谁先扛不住,就算输。
心理上的干扰,也是这场拉锯战的重要部分。9月10日那天,波兰报告说有多大19架俄罗斯无人机飞入了它的领空,罗马尼亚也有类似的报告。这些动作,说白了,更像是一种成本不高的心理压力手段,目的就是在北约内部制造点恐慌和分歧,试探它们的反应底线。
关于俄罗斯国内的炼油厂等地发生的火灾爆炸,俄方则轻描淡写地说是拦截无人机时掉下的碎片引起的,真假难辨的消息战,早就成为战场的一部分了。
耐心资本的复利游戏
当东欧战火熊熊燃烧时,距离遥远的中国却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回头看,刚开始那会儿中国的“中立”立场被不少西方媒体笑称为“摇摆派”,觉得它犹豫不决。不过,经历了一千多天的时间沉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这份起初不被理解的决定,或许隐藏着一种更为深刻的智慧。
中国的战略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耐心资本”的长远布局。从政治角度来看,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保持中立,没有偏向任何一方,承受了不少外界的强大压力。
到2023年2月,中国公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12点立场,而且频繁安排特使在俄乌之间奔走调解,这些不断推动和促成和谈的行动,现如今看来,已经为中国赢得了难得的战略信誉。
在实际操作中,中国一直遵守承诺,绝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支援,而是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为乌克兰提供了人道主义物资。这种政治上的“耐心”策略,让中国巧妙地与直接冲突划开了界限,积累的好处就像“复利”一样,随着冲突的推进,逐步展现出来。
经济方面的规划就更明白了。当西方公司纷纷退出俄罗斯的生意时,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可没错过这个机会,市场份额从不到10%一下子飙升到惊人的45%。再加上用超级优惠的折扣大量进口俄罗斯的能源,有效缓解了全球能源价格的变动带来的影响。
不过,中国的关注点可不止止于此,他们正加快在全球南方国家布局“柔性供应链”。像印尼的镍矿、阿根廷的锂矿,统统都变成了中国重塑全球战略的重要棋子。而跟海湾国家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用人民币结算的石油交易额已经悄悄突破了千亿元的关口。
摊牌时刻的甩锅大赛
到了今年九月,各种手段都试过了,可局面依然没法打破,华盛顿的耐心也差不多快用完了。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这位曾经考虑退出又深陷其中的领导人,刚在七月对普京发出了毫无用处的停火警告。到九月十二日,他终于坦言,自己的耐心快要用光了。
这种压力积累得挺不容易,急需找个出口,总不能一直憋着吧。这时候,矛头最终还是指向了中国。九月十四日,美方俄乌问题的特使基思·凯洛格公开表态,把拖延战事的责任往中国身上一推。这说法,并不是因为有什么新发现,反倒更像是在为自己战略上的失误,找个外部的“替罪羊”罢了。
动作也跟着升级了。据说,特朗普悄悄地开始催促欧盟,对那些从中国和印度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这几乎就是在摆出底牌,用极限的手段施压,想把自己战略失误带来的代价,硬逼在那些没跟他走的人头上。
结语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9月15日的回应中表现得挺淡定。他只是一再强调了中方的客观公正立场,还特别指出,中俄两边企业正常交流合作,完全是遵守市场规律的事。
一边是着急忙慌地在找新的“敌人”,另一边则是平静自若地讲道理、列事实。这种鲜明的对比,把由于战略“时差”而逐渐拉大的那道深深的鸿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经过千日的争端,早就超出了单纯的军事范畴,演变成一场深刻的战略哲学比拼。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不同模式的底色。把责任推给那个一直劝和促谈的国家,未必能弥补战略上的短视和缺陷。或许,这场冲突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启示是:在那纷繁复杂的大国角力场中,时间的耐心,有时比武器的威力更能左右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