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这事儿说起来都透着一股黑色幽默。
那个拄着拐杖,在台上吼了半辈子“这点痛算什么”的硬汉郑智化,你猜最后怎么着?
他没倒在时代的风浪里,却被深圳机场一个25厘米高的台阶,外加一句“连滚带爬”,给彻底干沉默了。
11月3日,他的微博主页,刷出来就跟电脑重装了系统似的,干干净净,只剩四个字:暂无内容。
这操作,利索得像个杀手,把自己在数字世界里的痕迹抹得一干二净,连句客套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都懒得说。
这位用歌声给一代人打过鸡血的“水手”,就这么亲手凿沉了自己的船。
这得是多大的委屈,才能让一个老炮儿用这种近乎“数字自焚”的方式,来结束一场本该属于他的战斗?
引爆这一切的,是10月25号那条火药味能崩掉牙的微博。
郑智化指名道姓,说深圳机场对待残疾人“非常没人性”。
他那文字,画面感强得跟VR似的:飞机停老远,得坐升降车。
车是升上来了,可跟机舱门之间,不多不少,正好卡着25厘米的距离。
轮椅,过不去;他自己,也跨不过。
最要命的是,他说司机全程就那么冷眼看着,看他“连滚带伴”地,把自己“弄”进飞机。
“连滚带爬”这四个字,简直是舆论场里的汽油弹。
那可是郑智化啊!
一个活在很多人青春记忆里的文化符号,一个用嘶哑嗓子告诉我们“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的男人。
现在,这个硬骨头的象征,老了,却要用这么一种近乎屈辱的方式,去跨越区区25厘米?
网友们的正义感瞬间爆棚,键盘一抄,直接把深圳机场的评论区给“踏平”了。
机场那边的反应,快得像演练过八百回。
道歉、调查、承诺整改,一套丝滑小连招下来,姿态无可挑剔。
坏就坏在,他们没料到,监控视频这个“老实人”会自己蹦出来说话。
视频一出,全场鸦雀无声。
画面里,哪有什么“连滚带爬”的悲情老人?
压根没有。
反倒是好几个工作人员,前呼后拥,推轮椅的、抬腿的、搀扶的,小心翼翼得跟捧着个刚出土的青花瓷似的,把他稳稳当当送了进去。
这下可好,前一秒还义愤填膺的网友,后一秒感觉自己被当猴耍了。
舆论风向来了个360度空中转体接后空翻。
“戏精”、“卖惨博眼球”、“小作文艺术家”的帽子,跟不要钱似的往郑智化头上扣。
这事儿就怪了,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只愿意相信冰冷的像素,而不愿意去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受了?
“连滚带爬”,就一定得是在地上打滚吗?
一个行动不便的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像一件行李一样被几个人合力“搬运”,那种丧失自主、尊严被架空的感觉,难道不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连滚带爬”?
这跟那英在综艺里不管不顾地“发疯”有点像。
他们这些老派艺人,习惯了有啥说啥,喜怒哀乐都挂脸上,还没学会今天这套“情绪稳定”的互联网生存法则。
他们的“真”,在如今这个字斟句酌、人均表演艺术家的舆论环境里,显得那么刺眼,又那么容易被当成“把柄”。
大家好像都忘了,这场争论的起点,是那要命的25厘米。
无论郑智化用了什么词,那个让残障人士感到不便的物理障碍,是真实存在的。
可到头来,没人关心那25厘米该怎么填平,所有人都拿着放大镜,去研究郑智化的措辞到底夸张了百分之多少。
这就像一屋子人看着水管爆了,不去修水管,反而围在一起,激烈讨论那个第一个喊“漏水了”的人,嗓门是不是太大了。
所以,当郑智化选择清空一切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意外。
一个唱了一辈子“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的人,最终发现,有些“痛”你不能说,说了也没人信,说了还会被反咬一口。
这风雨,早就不是当年的风雨了。
他的离开,像一个巨大的讽刺。
我们这个时代,一边消费着他歌声里的坚韧与不屈,一边又用最苛刻的标准,去审判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与愤怒。
我们把他捧上神坛,却不允许他有半点凡人的情绪。
郑智化走了,关于他的喧嚣也会散去。
但那25厘米的坎儿,还在那儿。
它不仅在机场,也在我们心里。
什么时候,我们能不再执着于用监控去“证实”一个人的感受,而是愿意弯下腰,去看看他脚下那道坎儿到底有多高,或许,那才算是真正的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