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巨型的草台班子,大家都在演,有的人演兄弟情深,有的人演血海深仇,但剧本的核心就俩字:利益。
你要是想看懂美国和巴基斯坦这对“老铁”是怎么从穿一条裤子混到互相拉黑的,别去看什么官方文件,那玩意儿比安眠药还顶用。
你得把它当成一出横跨七十多年的狗血公司斗争剧来看。
美国,是那个财大气粗、脾气古怪的甲方爸爸。
巴基斯坦,就是那个能力超强、但心思活络、还总想搞点副业的核心乙方。
故事的开局,是1947年。
巴基斯坦刚从印巴分治的大乱斗里“开服”,浑身是伤,旁边还站着个虎视眈眈的老邻居印度。
这时候的巴基斯坦,穷得叮当响,最缺的就是安全感和启动资金。
美国爸爸那边呢?
刚打完二战,正跟苏联老大哥玩“地球Online”的服务器争霸战,也就是冷战。
南亚这块地图,对美国来说是个战略真空,他急需找个本地的“区域代理”,帮他盯着苏联,别让红色巨熊的爪子伸到印度洋来喝水。
你看,一个缺钱缺枪,一个缺人缺桩。这不就一拍即合了么?
1950年代,简直就是美巴关系的蜜月期。
巴基斯坦总理屁颠屁颠跑去美国,签了防御条约,加入了美国牵头的“反苏全家桶”——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
这操作,本质上就是乙方公开站队,给甲方纳了投名状。
甲方爸爸一看,小老弟这么上道,必须得表示表示。
于是,大批的军援,哗哗地就流进了巴基斯坦。
F-86战斗机、M48坦克,应有尽有。
甚至在巴基斯坦的佩沙瓦尔,建了个监听苏联导弹的空军基地。
这地方,就是美国插在苏联南大门上的一颗钉子。
艾森豪威尔都亲自跑去卡拉奇视察工作,给足了乙方排面。
那时候的巴基斯坦,就是美国在南亚最靓的仔,是“自由世界的桥头堡”。
但是,所有基于利益的蜜月,都藏着一个定时炸弹。这个炸弹叫“印度”。
巴基斯坦抱美国大腿,核心诉求是拿了好装备去干印度。
可美国爸爸的战略棋盘上,印度也是个不能得罪的角色。
所以,甲方只希望乙方帮自己看场子(防苏联),不希望乙方拿着甲方的钱去跟隔壁邻居打架,把事情搞大。
第一次引爆,是1965年印巴战争。
巴基斯坦开着美国给的坦克就冲上去了,以为大哥会在背后撑腰。
结果呢?
美国不仅没撑腰,还反手把军援给停了,来了个“各打五十大板”。
这一下就把巴基斯坦给整懵了。
啥意思?
我给你当了这么多年保安,家里出事了你不管?
国内反美情绪瞬间爆炸。
这是第一次信任破裂,巴基斯坦发现,这个甲方爸爸,靠不住。
第二次,更狠。
1971年,东巴基斯坦闹独立,印度直接下场干预。
巴基斯坦眼看就要被肢解。
美国干了啥?
尼克松派了“企业号”航母去印度洋溜达了一圈,搞了个武装游行,然后……就没然后了。
东巴基斯坦丢了,变成了孟加拉国。
巴基斯坦彻底心寒了。原来你不是靠不住,你是真不靠谱啊!
于是,布托上台后,开始玩“多边下注”。
一边喊着社会主义,一边跟苏联眉来眼去,最骚的是,他偷偷启动了核项目。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
美国最怕的就是小弟不听话,还想自己兜里揣个大杀器。
从尼克松到卡特,轮番施压,想摁死巴基斯坦的核野心。
关系降到冰点。
然而,国际政治的魔幻之处就在于,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项目”。
1979年,一个惊天动地的“新项目”从天而降——苏联入侵阿富汗。
这下轮到美国爸爸傻眼了。
苏联的钢铁洪流直接推到了家门口,这还得了?
美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需要一个本地的、不怕死的、熟悉地形的“项目经理”,帮他组织人手去阿富汗打代理人战争。
放眼整个地区,谁最合适?
齐亚·哈克,那个刚通过政变把布托搞下去的巴基斯坦军头,敏锐地嗅到了机会。
他知道,自己翻盘的时刻到了。
里根政府启动了著名的“旋风行动”,决定通过巴基斯坦的三军情报局(ISI),把钱和武器送给阿富汗的“圣战者”(Mujahideen)。
齐亚一开始还挺傲娇,卡特总统最开始提议给4亿美元援助,他轻蔑地说是“花生米”,给打发了。
后来里根加码到32亿美元,外加F-16战斗机这种硬通货,齐亚立马点头:成交!
于是,80年代成了美巴关系史上最“黄金”也最畸形的十年。
几十亿美元的援助,像洪水一样涌入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三军情报局,成了全世界最牛的“战争外包公司”。
他们负责招募、训练、武装那些后来被称为“圣战者”的游击队,然后把他们一批批送到阿富汗去消耗苏联人。
对美国来说,这笔买卖太划算了。只花钱,不流血,就把苏联拖死在了帝国的坟场。
对齐亚来说,这更是天赐良机。
他不仅用美国的钱把巴基斯坦军队武装到了牙齿,还借着“反苏前线”的旗号,稳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顺便还从沙特那边拿了不少钱,在国内大搞伊斯兰化。
但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美国和巴基斯坦联手打开的这个潘多拉魔盒,释放出了一头叫“极端主义”的怪兽。
那些被他们武装起来的“圣战者”里,后来就诞生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
巴基斯坦国内,也因为这场战争变得极端化、武器泛滥。
1989年,苏联灰溜溜地从阿富汗撤军。项目结束了。
甲方爸爸立刻就翻脸了。
美国觉得巴基斯坦这个乙方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而且还背着自己偷偷搞核武器这个“违章建筑”。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普雷斯勒修正案”,所有援助,说停就停。
这操作,把巴基斯坦又给整不会了。合着项目干完了,连工程款尾款都不结了?
整个90年代,美巴关系基本上就是在互相制裁和拉黑中度过的。
巴基斯坦顶着压力搞出了核武器,美国就加码制裁。
直到2001年,又一个毁天灭地的“超级项目”来了——9·11事件。
美国人惊恐地发现,当年在阿富汗养的蛊,反噬到自己身上了。
而那个养蛊的“项目经理”巴基斯坦,地理位置又变得无可替代。
美国要打阿富汗,后勤补给线、情报支持、军事基地,哪一样都离不开巴基斯坦。
于是,历史又轮回了。
穆沙拉夫将军,这位刚政变上台的领导人,接到了美国国务卿鲍威尔的电话。
电话内容很简单:你要么跟我们站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站在一起。
穆沙拉夫选择了前者。
巴基斯坦摇身一变,从“核贱民”又变回了“反恐战争的关键盟友”。
美国在2004年甚至给了它一个“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头衔。
从2001年到2013年,超过260亿美元的援助再次涌入。
但这一次,双方的信任已经彻底归零。
美国一边给钱,一边用无人机在巴基斯坦境内狂轰滥炸,根本不打招呼。
巴基斯坦一边拿着钱帮美国抓基地组织成员,一边又被怀疑跟塔利班的某些派系暗通款曲。
这种互相猜忌的合作,在2011年达到了顶点,并且连爆三次。
1月,一个叫雷蒙德的CIA承包商在拉合尔当街杀了两个人,闹出外交风波。
5月,美军海豹突击队直接飞进巴基斯坦腹地,在阿伯塔巴德把本·拉登给干掉了。
全程没通知巴方。
这等于当着全世界的面,狠狠抽了巴基斯坦一个大嘴巴子,潜台词就是:你不行,或者你就是内鬼。
11月,北约的飞机“误炸”了萨拉拉哨所,炸死了24名巴基斯坦士兵。
这三件事,彻底撕碎了双方最后一丝脸面。
巴基斯坦民众的反美情绪达到了74%的顶峰。
而美国人,也觉得给巴基斯坦的几百亿美金,都喂了狗。
特朗普上台后,更是懒得演了,直接在推特上开喷,说巴基斯坦“除了谎言和欺骗什么都没给我们”,然后停掉了援助。
到了2021年,美国从阿富汗彻底撤军。这个持续了20年的“反恐项目”,也黄了。
巴基斯坦的战略价值,对美国来说,一夜归零。
甲方爸爸的项目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印太战略”,新的重点乙方,是那个能帮他制衡中国的印度。
你看,这就是美巴关系七十多年的本质:它从来不是什么盟友关系,而是一种基于地缘政治需求的、周期性的“雇佣关系”。
当苏联南下时,巴基斯坦是“保安”。
当反恐需要时,巴基斯坦是“临时工”。
一旦威胁解除,或者说甲方找到了更好的外包团队,这份合同随时可以撕毁。
巴基斯坦在这场长达七十年的交易中,得到了军队的现代化,也得到了一个被极端主义撕裂的社会;得到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也付出了7万多平民伤亡和巨大的经济代价。
如今,被“解雇”的巴基斯坦,也看清了现实。
它不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转身向东,和中国深度绑定“中巴经济走廊”,和俄罗斯也开始眉来眼去。
说到底,国家之间,哪有什么天长地久。
不过是,你有用时,你是我的心肝宝贝;你没用时,对不起,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