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首尔明洞,阳光裹着热浪扑在脸上,可路边的中餐馆老板却攥着抹布直发抖——一群穿深色T恤的示威者举着“中国滚出韩国”的标语牌,把鸡蛋砸在玻璃门上,“啪”的一声,蛋黄顺着“正宗川菜”的招牌流下来。路过的中国游客赶紧把手机塞进包里,低头快步走过,耳边还飘着“干预选举”的骂声。
这不是电影里的情节,是真实发生在韩国的“反华闹剧”。 而更让人心寒的是,曾在上台时拍着胸脯说“要推动中韩关系正常化”的李在明总统,居然整整沉默了12天。直到7月17日,他才对着镜头轻描淡写地说:“我一直把韩美同盟放在首位,希望美国不要误解我。”
这场游行的始作俑者,是韩国“爱国国民运动联合”“民族统一协议会”等右翼团体。从7月5日开始,他们连续6天在明洞、大林洞等中国游客密集区集会,人数从几百涨到上千。示威者不仅喊出“滚回中国”的侮辱性口号,还砸毁中餐馆招牌、向中国游客扔杂物,甚至围堵在大使馆附近闹事。
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闹? 答案藏在尹锡悦的下台里。今年5月,尹锡悦因“滥用职权”被弹劾下台,他背后的保守派“国民力量党”一下子成了“过街老鼠”。眼看自己的政治资本要输光,保守派们想出了最阴损的招——把中国塑造成“外部威胁”,用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国内矛盾。
他们散布谣言说“中国干预了韩国大选”,说“李在明是中国的傀儡”,把本来针对尹锡悦的愤怒,变成了对“中国扩张”的恐惧。就像一位韩国网友在论坛里写的:“他们不想谈尹锡悦的腐败,只想让我们恨中国。”
李在明不是不想管这场闹剧,而是不敢管。
他的背后,站着两个“不能得罪”的巨人:一边是美国,刚用25%的关税给了韩国一个“下马威”;一边是国内的亲美派,正等着抓他的“小辫子”。
美国的压力:特朗普政府早就对李在明的“务实外交”不满了。上台前,李在明说“韩国承受不起疏远中国的代价”,要“平衡中美关系”;可特朗普却认为,“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就该跟中国划清界限”。7月初,特朗普直接以“对华政策不够坚定”为由,对韩国汽车、半导体等产品加征25%关税,还在推特上暗示:“韩国大选的结果,是不是有人背后帮忙?”
国内的压力:如果李在明强行镇压反华游行,亲美派会立刻跳出来骂他“通中卖国”,甚至发动“倒阁运动”。要知道,尹锡悦下台后,保守派虽然威风不在,但依然控制着国会中的部分席位,随时能给李在明“使绊子”。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既不批评示威者,也不回应中国的交涉。可这种“鸵鸟政策”,反而让事情变得更糟:中国游客不敢去韩国了,中餐馆生意一落千丈,连韩国的半导体企业都开始担心“中国市场会不会报复”。中国网友的调侃,其实戳中了韩国最致命的软肋——经济上离不了中国。
今年夏季,韩国白菜产量只有23.6万吨,比去年少了24.5%,创下10年来的新低。而韩国人每年要吃300万吨泡菜,其中30%的原料来自中国。要是中国真的“断供白菜”,韩国人的泡菜坛可能就得空着过年了。
更关键的是,韩国的经济命脉——半导体产业,也离不了中国市场。去年,韩国半导体出口总额达1200亿美元,其中40%流向中国。要是中国减少对韩国半导体的进口,三星、SK海力士等企业的利润会直接暴跌30%。
一边骂中国,一边吃中国的白菜、赚中国的钱——这就是韩国的“拧巴”。就像一位韩国企业家说的:“我们喊着‘抵制中国’,可手里的手机屏幕是中国造的,家里的冰箱是中国产的,连吃的泡菜都得靠中国的白菜。”
李在明的沉默,其实是“战略模糊”的后遗症。上台前,他想“两边讨好”:既保持跟美国的同盟关系,又不疏远中国;可上台后才发现,中美之间的缝隙,根本容不下一个“模糊”的韩国。
现在,他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向美国妥协,跟着反华,要么坚持“务实外交”,保护中国公民的安全。
如果他选择前者,韩国会失去中国市场,经济陷入衰退;如果他选择后者,会得罪美国,甚至面临“政权危机”。
可他忘了,沉默解决不了问题。中国驻韩大使馆已经提出了严正交涉,要求“立即采取措施保障中国公民安全”;中国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别去韩国旅游”“抵制韩国产品”。要是李在明再这么沉默下去,中韩关系可能会走到“冰点”。
韩国的故事,其实是很多“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的缩影——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想两边都不得罪,却往往两边都得罪。
李在明的沉默,不是胆小,而是被现实逼得没办法。可他应该明白,真正的“大国外交”,不是看你站在哪一边,而是看你能不能保护自己的公民,能不能守住自己的经济利益。
就像中国网友说的:“要是韩国人真的想让白菜涨价,那我们也没办法。可他们得记住,骂人的时候,别砸了自己的饭碗。”
你觉得李在明会选择站在哪一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