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总理苏林前脚刚和中国签下跨境铁路“车同轨”的历史协议,后脚就飞到了韩国首尔。在青瓦台,他和韩国总统李在明热情握手,面对媒体镜头高调宣布:“韩国企业技术卓越,越南将积极考虑让其参与南北高铁建设。 ”这番话像一颗炸弹,瞬间引爆国际舆论。要知道,就在几天前,中越刚刚达成协议,三条跨境铁路,街—河内、谅山—河内、芒街—海防,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1435毫米国际标准轨,彻底终结了越南沿用百年的法式米轨。 跨境铁路的轨距统一,意味着中越物流效率将提升30%以上,货车无需在边境换装,越南的水果、电子产品能以更低成本进入中国市场。
可转身就找韩国谈南北高铁? 这条铁路可不是普通项目。 它全长154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总投资673亿美元,相当于越南2024年GDP的20%。 按照越南的计划,2027年开工,2035年通车,届时从河内到胡志明市的时间将从30小时缩短到5小时。
越南对这条铁路的执念,埋了整整20年。 2005年,越南第一次提出南北高铁构想,立刻盯上了日本新干线。 但日本方案报价高达4000亿人民币,远超越南承受能力。 谈判拖了十年,越南国会最终以“财政不可持续”为由否决。 2024年底,越南国会咬牙通过新方案,但预算仍高达673亿美元。 钱从哪来? 越南政府为此启动了一场“刮骨疗毒”式的改革:裁撤10万公务员,合并30%的政府机构,硬生生从财政里抠预算。
即便如此,越南自己根本玩不转高铁。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700公里,其中86%是时速不足50公里的老旧米轨。 越南铁路局公开承认,现有运力仅能满足货运需求的30%,南北经济割裂日益严重。 技术更是致命伤,越南连普通火车车厢都依赖进口,本土化率不到20%,更别说攻克时速350公里的轨道铺设、信号系统和动车组制造了。
于是,越南开始了一场精密的“三国杀”博弈。日本仍是“白月光”。 新干线以安全稳定著称,但日本坚持全套高价方案,连贷款都附加严苛条件。 越南国会经济委员会成员私下吐槽:“日本想把越南变成第二个印度。 ”暗指印度因日本高铁贷款背负80年债务。
韩国被当成“杠杆”。韩国高铁技术源自法国,实际运营里程仅622公里,不到中国的1.5%。 但韩国没有历史包袱,政治敏感度低。 苏林访韩时,韩方承诺提供“优惠技术方案”,实则想靠越南项目打开海外市场。
中国才是真正底牌。 中越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2600亿美元,占越南外贸总额的28%。 越南北方工厂60%的原材料从中国进口,南方30%的农产品销往中国。 轨距统一后,若南北高铁采用不同标准,物流成本将暴涨20%。
技术层面,中国优势更碾压。 中国高铁每公里造价约2亿元,比日本低40%;CR400AF动车组爬坡能力达30%,远超新干线的20%,更适合越南多山地形。 中国还提供“交钥匙工程”:从桥梁隧道、信号系统到列车制造全包,而日韩只愿卖核心设备。
越南始终没松口把南北高铁交给中国。 美国的态度像一把悬着的刀。 2024年,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警告越南:“对华依赖将威胁国家安全。 ”同年,越南对美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美国市场占越南出口总额的30%。 越南不敢得罪美国。
深层的是越南的“技术心结”。 越南国会咬死一条:无论谁中标,必须转让核心技术并合资建厂。 交通部长陈宏明访华时直言:“越南要的是造血,不是输血。 ”这种“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正是当年中国高铁逆袭的路径。
中国对此心知肚明。 2024年6月,中越战略交通会议明确写入“支持越南铁路人才培养”,但对技术转让只字未提。 中国铁路专家私下直言:“越南的工业基础连螺丝都造不好,转让技术等于白送。 ”
越南的摇摆让项目陷入僵局。 2025年4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提出新方案:分期建设,先修河内—岘港段,2045年全线通车。 越南直接拒绝,这意味工程拖到22年后。 韩国则试图打“感情牌”,承诺帮越南培训500名高铁工程师,但未提技术转让。
真正让越南焦虑的是泛亚铁路的进度。中老铁路通车一年,老挝GDP增速跃居东盟第一;印尼雅万高铁日均客流超2.1万人次,沿线地价翻倍。 中泰铁路已开工,中柬铁路完成勘探,这些全采用中国标准轨。
越南南北高铁的轨距选择,因此成了胜负手,越南若坚持在南北高铁用米轨,等于主动脱离泛亚铁路网;若用标准轨,无论谁承建,中国都能从广西凭祥、云南河口直通河内,再南下胡志明市。 届时,中国货物可经越南直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则沦为“过道”。所以当苏林在首尔说出“考虑韩国”时,越南交通部立刻补了一句:“南北高铁将采用国际标准轨。 ”这句话彻底暴露了越南的底牌,轨距统一是铁律,谁来施工只是面子问题。
眼下,越南的算盘是利用韩国压价,借日本抬条件,最终逼中国让步技术转让。 但中国驻越商务参赞在内部会议中定了调:“我们不缺一条高铁订单,缺的是真心合作的伙伴。 ”
河内的国会大厦里,南北高铁的招标文件仍静静躺在桌上。 越南铁路局局长阮文党最近频繁约见中日韩大使,每次会谈后却只发同一份通稿:“越南对所有技术方案持开放态度。 ”这种暧昧,成了大国博弈中最微妙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