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最近格外忙碌。他接连拨通欧洲多国外交部门的电话,指示驻外使馆四处游说,核心任务只有一个,劝阻各国领导人参加中国9月3日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
日方给出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声称这场纪念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可能影响国际社会对历史的“客观认知”。
这种操作被俄媒直接定性为“公关表演”,连日本最亲密的盟友美国也未公开支持其立场。
8月26日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毫不留情地揭穿了日方逻辑漏洞,中国举办阅兵是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任何正视历史的国家都不该反对。
他更直指问题核心,日本若真想摆脱历史包袱,就该反省侵略罪行、与军国主义切割,而非阻挠国际社会纪念反法西斯胜利。
这场交锋中,日方的尴尬很快显露无遗,尽管石破茂亲自下场游说,仍有23国领导人确认出席阅兵。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行程最具象征意义,他先参加8月31日天津上合峰会,随后直奔北京观礼。
东南亚国家更是集体响应,印尼总统佐科、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越南国家主席苏林、柬埔寨首相洪玛奈等形成“全明星阵容”,用行动表达对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否定。
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表达访华意愿,甚至邀请韩国总统李在明“共乘专机”,但白宫最终仅宣布由驻华大使代表出席周边活动。
欧盟因俄罗斯参会明确拒绝派高层,英法德等国领导人集体沉默。
这种分化印证了俄专家马斯洛夫的判断,西方在历史问题上与日本保持距离,既不愿背书其历史观,又难掩对中俄协作的戒备。
日本对历史的恐惧绝非偶然。从8月15日战败日首相回避侵略责任、向靖国神社献祭品,到近年教科书删改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日本系统性美化战争的意图早已被国际社会识破。
韩国《中央日报》曾揭露,日本文部省最新教材将“强征慰安妇”改为“战时动员女性”,把“侵略华北”表述为“推进建设”。
这种篡改在九三阅兵面前显得尤其脆弱,当普京与中亚五国元首共同站在天安门城楼,当17国仪仗队踏着《喀秋莎》旋律通过长安街,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历史贡献被具象化呈现。
正如肯尼亚学者伊基亚拉所言,“中国用行动证明,铭记历史与倡导和平从不相悖”。
阅兵的国际号召力背后,是上合组织的战略支撑。天津峰会聚集了史无前例的20余国领导人,埃及、沙特等申请国派员列席,能源合作与跨境物流成为核心议题。
这直接触动了美国神经,阅兵前一周,美国突然制裁山东两家石化企业,指控其购买伊朗原油。
但分析普遍认为,制裁实际效果有限,被制裁企业主要市场在国内,且中国能源多元化布局早已对冲此类风险。
上合组织正构建伊朗石油“洗产地”通道,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产油国通过联合运输网络,让美国单边制裁日益失效。
中国在阅兵中展现的军事透明度引发广泛关注。歼-35隐形战机与空警-600预警机编队亮相,高超音速导弹方阵被西方智库视为“改变区域防御成本”的利器。
维和部队方阵,这支部队累计部署4.7万人次,足迹遍布全球15个冲突区。
当装备沙漠迷彩的蓝盔方阵通过观礼台,现场大屏同步播放抗战期间上海庇护犹太难民的历史影像。
以色列驻华大接受NHK采访时坦言,“中国人用两种时空的和平担当,回应了所谓‘军事威胁’的质疑”。
去年他提出“亚洲版北约”构想时,就遭美澳印连环泼冷水,美国务院官员直言“过于草率”,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当众表示“从未讨论”,印度外长苏杰生更强调“印度永不结盟”。
这种孤立与其说是外交失误,不如说是战略误判,当中国向蒙古开放策克口岸煤炭通道、为柬埔寨援建高铁、与东盟达成《南海行为准则》框架,日本却执着于拉帮结派,自然被时代抛弃。
阅兵现场一个细节引发外媒热议,受阅部队用迷彩服色块拼出“14”与“80”的数字符号。
前者代表中国十四年抗战历程,后者象征胜利八十周年。
这种视觉叙事被《读卖新闻》称为“记忆政治的艺术化表达”,却让《朝日新闻》主编深感不安,“当年轻一代追问数字含义,日本回避的历史将无所遁形。”或许这才是石破茂真正恐惧的,九三阅兵从不是军事秀场,而是照向历史深渊的聚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