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量子梦”,终于要在市场上绽放光芒。本源量子,这家国内第一家量子计算公司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冲刺上市。如果顺利,这不仅是合肥继国盾量子后又一家量子计算上市公司,更是一座城市多年精心布局的科技产业结出果实的标志。
谈到量子计算,大部分普通人可能脑袋里还漂浮着一个问号:这东西干嘛的?其实简单来说,量子计算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计算机的技术路径,它的计算能力强到可以把某些复杂问题的解决时间从“天文数字年”缩短到“人类级分钟”。这让金融生物、人工智能等高计算需求领域产生巨大的兴奋感,也让一众科技巨头(比如谷歌、IBM)在这条赛道上厮杀得难舍难分。只不过,从实验室做科研,到真正落地让用户用上,依然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
而合肥,就是国内这场量子经济大剧的“第一现场”。在本源量子的创始团队中,75岁的郭光灿院士和曾是他学生的郭国平教授,可谓当仁不让的主角。比起一些商业色彩浓厚的创业故事,他们的初衷简单得令人感慨:一方面,中国不能止步于实验室,本土科学研究的成果要尽快工业化;另一方面,让那些辛苦培养的博士生、研究生有个传承科研的地方。“毕业即失业”的状况,曾让这一领域的人才流失得非常严重,而老郭们想拦住这个人才“外流”的闸口。
早在2013年,郭氏师徒就感觉“量子差距”越拉越大,尤其看到国外巨头纷纷从量子实验转向工程化,而中国却连产业雏形都没有。在拉投资时,他们跑去找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求关照”;然而大多数人的反应是:这是20年后的事,现在急啥?没人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郭光灿一行人心里不免憋着股劲:“别人不干,我们干!”于是,他们拉上政府背景的投资力量,带着3000万启动资金开始了一段“从0到1”的量子旅程。
当然,这段路谈不上平坦。一开始用网友们的话来说就是“两眼一抹黑”,毕竟中国在这一领域可跟国外巨头站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可就是凭着骨子里的那份倔强,本源量子挺了过来。2018年郭国平就发狠话:“我们不仅要造出计算机,还要所有环节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啥都靠别人,中国量子永远起不来!”以“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无疑是今天公司站上板块舞台出示的关键门票。
这几年,本源量子在市场也算混得风生水起。除了坚持不接受一分钱外资,他们还吸引了一堆顶级国资的加持:深创投、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轮番下注。这些资金帮助他们从单一企业成长为一个更具生态优势的量子产业集群。尤其是在合肥背靠“中科大+量子大道”的复合式支持下,这颗小苗迅速扎根,并向多元化商用领域扩展,不仅给国内大厂们展示了需要啥零部件能自己造出来,更以更小更精的优势赢得了国际用户的青睐。
不过,故事讲到这里,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量子计算这个未来赛道,尽管前景无限吸引力可媲美月球采矿,可目前的应用范围到底能不能撑起收益?本源量子去年的收入还不到一个亿,亏损却高达3400多万。这或许说明,量子计算依然在“烧钱阶段”,离“变现”还有一段距离。而与美国动辄七八十亿美元融资的差距,也让量子算力落后的现实更显得刺眼。
但这又如何?“不给未来埋粮草,现在就得喝西北风”,这一老理儿在哪个高科技赛道上都说得过去。而本源量子这场合肥量子产业链大布局的巅峰局,显然有望成为中国未来科技的风向标之一。
历史有时候需要点耐心,而那些愿意为未来赌上一把的人,才是改写规则的力量。十年前没人相信中国能站稳量子计算脚跟,今天的这一幕,也许能让吃瓜群众悟出一个道理:到底是先等世界变了,再后悔没上车?还是站起来亲自开车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