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五胡十六国那段历史,很多人脑子里可能就是一团乱麻,感觉就是天天在打仗,今天你建个国,明天他称个帝,各路英雄好汉轮番上阵,热闹是真热闹,但要说谁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军事家,这事儿就有点讲究了。
不过,在历史学家和军事迷的圈子里,有一个名字的呼声特别高,他就是前燕的慕容恪,被很多人公认为“十六国第一名将”。
这就让人好奇了,在那个猛人扎堆的年代,凭什么他能担得起这个“第一”的称号?
他究竟是靠什么征服了当时和后世那么多挑剔的目光?
咱们先从一个大家最容易产生疑问的地方说起:他十五岁就开始带兵打仗。
在咱们普通人看来,十五岁还是个上中学的孩子,怎么就能当将军了?
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猫腻,是不是仗着自己是皇子,走了后门?
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
慕容恪的出身确实不一般,他爹是后来建立前燕政权的慕容皝,是鲜卑慕容部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可问题在于,慕容恪虽然是慕容皝的第四个儿子,但他母亲高氏的地位并不高,在那个特别讲究嫡庶尊卑的年代,他这种身份的孩子,说白了就是爹不怎么疼,资源也轮不上他的那种。
史书上说他从小就“沈深有大度”,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这孩子特别稳重,心胸开阔,不咋咋呼呼。
其实这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给逼出来的。
别的兄弟们都在想方设法争宠,在父亲面前表现自己,他呢,没人关注,只能自己在一旁默默地观察学习,把心思都用在了正道上。
这种经历让他比同龄人早熟得多,也看得更透彻。
所以,当他十五岁那年得到一个带兵机会的时候,他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而是一个已经积蓄了很久能量的潜力股。
他一上战场,不仅身手了得,指挥起来更是有模有样,打了个漂亮的胜仗。
他爹慕容皝一看,嘿,我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四儿子居然这么有本事,这可是个意外之喜。
于是,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立刻给了他一支独立的部队让他去历练。
所以说,他的起点,看似是靠家庭,实则是靠他自己硬生生拼出来的。
光有好的开端还不够,真正让他封神的,还是他军事生涯中最经典的一场战役,那就是跟冉闵的廉台之战。
说起冉闵,那绝对是十六国时期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勇猛无比,他手下的军队战斗力极强,尤其是他亲自率领的精锐部队,几乎是当时北方最强的地面力量。
在跟慕容恪决战之前,冉闵已经连续十次击败了燕国的军队,士气正盛,简直是战神附体。
面对这样一个强敌,燕军上下都有点发怵,连战连败,军心都快散了。
这时候,换个一般的将领可能就想着怎么保命撤退了。
但慕容恪没有,他非常冷静地分析了局势。
他发现,冉闵的军队强就强在骑兵冲击力猛,而且冉闵本人喜欢亲自带头冲锋,打法很刚猛。
而燕国的军队呢,兵力上占优势,而且鲜卑骑兵同样是骑射的好手。
怎么才能克制住冉闵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呢?
慕容恪想出了一个堪称绝妙的计策。
他下令挑选了五千名精锐的鲜卑骑兵,用铁索把他们的战马两两连在一起,排成一个严密的方阵,横在整个军队的最前面。
这招棋实在是太高了。
他这是预判了冉闵的打法,算准了冉闵肯定会像之前一样,率领精锐直冲中军,试图一举击溃燕军的指挥核心。
这道“连环马”组成的防线,就像一道移动的城墙,专门等着冉闵来撞。
同时,他在这道防线的两翼,布置了大量的弓箭手,形成一个可以交叉射击的火力网。
战斗开始后,一切都按照慕容恪的剧本发展。
冉闵果然带着他最骁勇的部队,像一把尖刀一样猛插过来,结果一头就撞在了这道铁索马上。
战马被铁索连着,根本冲不动,骑兵的速度优势瞬间就没了,全都挤成一团,乱哄哄地动弹不得。
这时候,两翼埋伏的弓箭手万箭齐发,挤在一起的冉闵军成了活靶子。
最终,不可一世的冉闵兵败被俘,他的不败神话就此终结。
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打得是智慧,是心理,是战术的完胜,也让慕容恪“名将”的成色再也无人质疑。
当然,如果仅仅是会打仗,那历史上厉害的将军也很多,慕容恪之所以被推到“第一”的高度,更在于他那超乎常人的品德和政治智慧。
他哥哥慕容儁当皇帝的时候,对他那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把全国的兵马都交给他管,封他做大司马。
慕容儁临死前,甚至动了心思,想把皇位直接传给能力超群的慕容恪,这在皇权斗争残酷的古代,是极大的信任和诱惑。
可慕容恪是怎么做的呢?
他痛哭流涕,坚决不接受,力主拥立年幼的太子慕容暐即位。
他心里清楚,稳定压倒一切,维护既有的继承秩序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
他辅佐小皇帝期间,朝廷里有个叫慕容舆根的皇族,野心很大,总想挑战他的权威。
慕容恪一开始是能忍则忍,以和为贵,不想让国家刚稳定下来就内耗。
但当对方的阴谋已经威胁到国家安危时,他又能当机立断,联合另一位重臣果断出手,迅速平定了叛乱,手段干净利落,既显仁厚,又不失威严。
他处理政务也同样有一套。
比如当时边境地区士兵逃亡问题很严重,按照惯例,抓回来就是杀头,但这只会激起更大的反抗。
慕容恪没有这么干,他一方面派人加强巡逻搜捕,另一方面又派人去安抚边民,告诉大家朝廷的政策,给他们出路。
这种软硬兼施的办法,很快就稳住了局势。
后来他率军攻占了东晋的故都洛阳,威震华夏,所有人都觉得应该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去。
可他却力排众议,认为战线拉得太长,后方不稳,应该先停下来,好好治理刚刚占领的中原地区,安抚民心,巩固统治。
这种不贪功、不冒进的战略远见,把他和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将领彻底区别了开来。
他明白,武力只是手段,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实现长治久安才是最终目的。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亲弟弟,也就是后来创建后燕的慕容垂,没有丝毫的嫉妒。
慕容垂同样是位杰出的军事天才,在任何一个帝王之家,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可慕容恪却多次在皇帝面前盛赞弟弟的才能,认为他比自己更强。
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国家大事,他拉着另一位辅政大臣慕容评的手,用尽最后力气嘱咐他,将来能为国家扫平强敌的,只有慕容垂,一定要重用他。
这种心底无私,以国为重的胸襟气度,实在是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