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啊,当年《西游记》选唐僧的时候,唐国强居然被杨洁导演一句话给否了。 原因特别有意思,不是因为他不够帅,而是因为他“太像将军了”。 这事儿后来杨洁导演的选角笔记里写得明明白白,说唐僧要的是温润,不是英气。
唐国强那时候刚拍完《高山下的花环》,眼神里还带着股军人的硬气,跟佛门那种清净无为的气场确实不搭边。 你看后来徐少华演的唐僧,那种不争不抢的劲儿,还真得是有点戏曲底子的人才能拿捏住。
唐国强自己后来聊起这事儿,还挺感慨的。他说现在回头看,错过唐僧反而是种成全。 想想也是,他后来演的诸葛亮,那个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劲儿,尤其是晚年那种“智者无言”的孤独感,真是让观众信服。 要是先演了唐僧,那个形象可能就固定住了,再演诸葛亮恐怕观众都会觉得出戏。
当年《三国演义》剧组定诸葛亮这个角色的时候,争议大了去了。 唐国强最开始其实是去试周瑜的,结果化妆师给他粘上胡子一试诸葛亮的造型,导演王扶林觉得眉宇间有那种感觉,就这么定下来了。 消息一出来,反对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向剧组,都觉得这个“奶油小生”撑不起诸葛亮的智慧。 唐国强后来回忆说,当时压力巨大,直到导演看完样片鼓了掌,他才偷偷跑回屋里哭了。
再看看真正演了唐僧的三位,汪粤是第一个进的组,杨洁导演还特意送他去寺庙体验生活,佛家仪式学得最标准,但他拍了三集就担心戏路被固定住,跑去拍电影了。 徐少华演了差不多一半,后来因为上学和片酬问题也离开了。 最后是迟重瑞接棒取到了真经,杨洁导演夸他形象俊朗又有戏曲功底,演起来得心应手。
这三个人后来的路也走得完全不一样。 汪粤后来在中国戏曲学院当副教授,教书育人了。 徐少华当了山东话剧院的副院长,但好像偶尔还会接一些商演。 迟重瑞就和女富商陈丽华结婚了,基本投身商界了。 这么一看,唐国强虽然错过了唐僧,但他在演艺事业上的深度和广度,反而比那三位要开阔得多。
有时候觉得选角导演的眼光真是毒辣。 杨洁导演当年坚持唐僧要“温润”,王扶林导演力排众议让唐国强演诸葛亮,这些判断后来都被时间证明了是对的。 唐国强后来自己也说,他每次转型,从《高山下的花环》的赵蒙生,到诸葛亮,再到雍正和毛泽东,几乎没有一次不遭到反对的。
但话又说回来,当时要是真让唐国强演了唐僧,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经典呢? 这个谁也说不好。 毕竟他姓“唐”,和唐僧还是本家,光这一点就够网友们脑补好多故事了。
所以问题来了,你们觉得是唐国强错过唐僧的遗憾大,还是观众没看到他版唐僧的遗憾大? 如果一个演员的命运真的因为一次选角而彻底改变,那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人生,又有多少次是在不经意间被某个选择带向了完全不同的路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