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真能用大刀击败日军刺刀吗?实战中,日军一班竟能击倒我军一排
意昂体育介绍
真能用大刀击败日军刺刀吗?实战中,日军一班竟能击倒我军一排
发布日期:2025-08-26 10:07    点击次数:112

在那些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里,常常能看到八路军、国军的战士们挥舞着鬼头大刀,与日军拼刺刀的激烈场景。

实际情况嘛,大刀和刺刀比起来说,各有利弊。大刀威力大,砍起来比较方便,可是距离就远不如刺刀灵活。刺刀细长尖锐,插刺速度快,适合近身战,灵敏度高。所以,要真比的话,拼刺刀看个人反应和技巧,不能一概而论。

“大刀队”是中国武器匮乏的产物

当年抗战时期呢,中国组建的“大刀队”其实也算是因为那会儿武器储备十分紧张。大刀虽然在战斗中也能发挥一定作用,但从整体来看,对抗日本那种配备刺刀的部队,显得就不太占优了。

说到这事,其实还有个“历史误区”在里面,那就是抗日战争期间,不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没有一直存在的“大刀队”编制。

所谓的“大刀队”,其实就是个临时性的编制,主要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临时组建的,充当冲锋陷阵的敢死队或者先锋队,用来直捣敌人的阵地。

在抗日战争的那会儿,我国第一次组建“大刀队”是在1933年的喜峰口战役里。那会儿,国军第29军想出了个在夜间突袭日军阵地的战术,特意租了这个队。

既然得在夜里偷偷摸摸地袭击敌人,肯定不能开枪。于是,国军第29军临时挑选了500个身体结实的士兵,组了个“大刀队”。

在喜峰口战役中,1933年3月9日午夜到10日凌晨,国军“大刀队”发起了首次夜攻,成功突破了日军阵地,攻占了敌人的炮兵阵地,还烧毁了十几辆日军车辆,缴获了十几挺机枪,砍杀了五百多名日军。

喜峰口战役一结束,国军第29军的“大刀队”就散了,这个部队的编制也没有长时间地留在那儿啊。

从实际作战来看,长手对短手嘛,优势挺明显的,长刺刀通常能轻松压制住那些比较短的大刀。

比方说在轻步兵这个层面,手里射程比较远的火力之一就是迫击炮,射程能达到几公里左右。有了迫击炮的轻步兵队伍,要是没有迫击炮,简直就像是光靠双手在打仗一样,没有啥优势。

虽然一把鬼头大刀看着挺吓人,挺有气势,但实际上,要是配备了枪或者火炮,哪个部队还会把大刀作为主要的武器呢?

就算是在冷兵器那会儿,众人也都清楚,让部队装备长矛、槊、戈这些长柄武器,比用大刀这种短柄兵器更合适。

在古代日本,有不少被叫作“剑豪”或者“剑圣”的高手,但要是真拿到战场上,大家都只用各种长枪来应战。

在整个抗日战争里,真正在战场上最常用大刀的,反倒是各地的民兵、护乡队啥的地方部队。这些抗日队伍兵力不足,枪弹也少得可怜,只能用大刀、红缨枪、梭镖啥的冷兵器当武器。

这大刀啊,毕竟看起来威风凛凛,所以在影视里头最抢眼,给不少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抗日印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刺刀VS大刀

就战斗力而言,单打独斗的时候,拿着大刀的国军士兵或者八路军战士还是有点优势的。不过要是真搞多人合作的话,这中国的大刀就难以和日本军的刺刀抗衡啦。

因为那大刀不太适合跟队合作,人一左右劈砍起来,容易看到自己人。至于日本军的刺刀,主要动作是刺、挑这些,不会对自己左右的人造成威胁,所以他们就不会误伤到自己人啦。

在真刀真枪的近身战斗中,日本军一般会组成三人一伙,由一位老兵带头,左右两名新兵负责保护和掩护。

老兵站在前面,左右挑刺,而两边的新兵负责保护老兵的侧翼。

因为“大刀队”这个阵容不太能配合默契,几个人之间没那么协调,打起仗来就容易被对手围攻成一打多的局面,结果自然吃亏。

在实战里,甚至很容易看到一个班的日军把我军一个排给挑翻了的场面。

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抗日战争卷》第三章第四节引用杨成武战报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我方用三排兵力伏击日军侦察班,遭到敌人刺刀反击,伤亡超过一半,歼灭九人。

而且,这场战斗还被评为“华北战场的典型白刃战经验教训”。

除了战术上的差距之外,抗日战争刚开始时,日军因为训练得更到位,倒是更容易在近身作战中占上风。

要是说起来,自从1882年“壬午军乱”之后,日本便开始大规模扩充军队,一直在为侵略中国做充足的准备。

到1931年日本迈开脚步侵略中国时,日军已经发展成了一支训练有素、职业化的军队。那时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国军还是红军,在培训的时间和强度上,都远远比不上对方。

而且,那会儿的日本正处于“先军政治”时代,把大部分国家资源都用在了军队的培养上。

虽然日本国内的居民一个比一个穷得连白米饭都当作奢侈品,但只要是入了军队,基本的营养还是能保障到的。再加上训练到位,日本在刚侵略中国的时候,兵丁的整体军事素质明显比中国军队要强上不少。

就算是在贴身拼杀里,日军也经常能一敌多。

像王成斌这个抗日老兵,回忆起平度战役时,说当时他和副班长,还有一个叫上官福祥的老同志,三个人才算勉强在刺刀战里把一个日军刺死了。

这个时候,已经到了1945年9月,也就是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前几天。

近身战对士兵军事素养和身体状况的要求高

随着抗战不断深入,日本那边的兵力素质也在飞快地减弱。

当时,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惨遭沉重打击,数据显示超过150万日军在战斗中牺牲,再加上那些重伤、残疾丧失战斗能力的,受害人数还得多得多。

随着太平洋战场上的败局逐步显现,日本不断把中国战场上的“甲等部队”调往太平洋,结果导致日军的兵力素质逐渐降低。

这边中国,经过多年激战,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都练出了一支“百炼成钢的兵”,战斗力跟刚开始抗日的时候比起来,可真是提升不少。

到了抗战快结束的时候,日军在近距离作战中,也没办法完全压制住中国军队了。

而且,这种近身搏斗对士兵们的体能要求挺高的。

要是一个士兵身材高大,双臂臂展长点儿,在刺刀战里也更容易占到上风。

比如说八路军129师里,有个叫吕俊生的战士,身高1米92,臂展超过2米,你让他舞动大刀和刺刀,几个人也难以靠近他。

在1938年7月的夏津战役中,吕俊生独自用刺刀击毙了27名日军,还缴获了15支长枪。

接着的一场伏击里,吕俊生手持大刀,在近战中击倒了17名日伪军,还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因为战绩太厉害,日伪军当时竟然悬赏1万元,想用这个钱“换”他的人头。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