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桥“文革”别动队
半个历史
编者按:"文革"期间,张春桥曾在上海收罗和驱使反革命别动队——"游雪涛小组"。这个当时在上海鼎鼎有名、令人谈之色变的特务组织,专事跟踪、绑架、抄家、监禁、秘密审讯和搜集情报等活动,从1967年11月到1968年3月,共搜集、编造华东局97名领导干部的材料,绘制了"华东局黑线人物关系图",提供了100多万字的情报,诬陷和迫害干部达800多人,许多人被迫害致伤致残,更有多人被迫害致死。
游雪涛,江苏无锡之人士,1935年诞生于斯。在“文革”时期,他年方31岁,彼时担任上海《青年报》文艺组的副组长一职。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际,游雪涛在《青年报》社内部亦成立了一支造反组织。然而,与他那些投身造反的同伴们不同,游雪涛在造反后的焦点并非着眼于“走资派”,亦非指向《青年报》的上级机构——团市委,而是暗中挑选了一些对特殊活动抱有同样热情的年轻人,秘密组建了一个名为“扫雷纵队”的地下组织。该组织总部设于游雪涛的家中,自此,他开启了一段专业的情报间谍生涯。"扫雷纵队"自诩其主要使命在于清除隐藏在“无产阶级司令部”根基之下的“地雷”。
起初,游雪涛所率领的“扫雷纵队”并未引起张春桥的特别关注。然而,仅仅相隔一周,该组织通过向张春桥秘密揭露某些人策划发动“炮打”张春桥事件,瞬间赢得了他的青睐。1967年1月15日,上海街头涌现出“炮打张春桥”的醒目标语,游雪涛立刻召集“扫雷纵队”成员,部署道:“此乃针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反动逆流,务必查明来龙去脉。”他派遣人员深入各个造反组织,搜集多方情报,并于1月27日向张春桥汇报。1967年1月30日,游雪涛再次向张春桥提交了第二份情报,暗中举报复旦大学、上海市电影局以及团市委内部某些人的“炮打”举动。
事实上,张春桥在审视游雪涛呈上的首份《扫雷简报》那一刻,便对这位人物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定游雪涛的方法对于自己在上海稳固地位、进而影响全国的战略构想大有裨益。鉴于当时上海的公检法系统一片混乱,无人能为他及时提供“文革”运动的全面、深入信息,张春桥深感迫切需要一支高效的信息搜集团队。于是,他立即派遣人员秘密调查游雪涛等人的背景,了解到他们大多出身平民,背景单纯,且身为造反派,便毅然决定启用游雪涛。当然,张春桥也叮嘱徐景贤提醒游雪涛,行事需格外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卷入特务活动,同样可能招致对方的针对。
1967年三月,张春桥向徐景贤表示:“必须承认,他们在此前付出了诸多努力。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红革会’以及外地学生的某些‘炮打’行动,我乃是从《扫雷简报》中获悉的。”三月二十九日,张春桥经由徐景贤转达给游雪涛的信息中强调:“近期,你们确实成就斐然,表现优异,对领导层的决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同年五月,张春桥再度对“扫雷纵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道:“游雪涛表现不俗,成果颇丰。自一月革命以来,直至今日,他始终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此外,他还誉称游雪涛为“我们的福尔摩斯”。
在张春桥的暗中赞许下,游雪涛感到受宠若惊,于是毅然决定放手一搏。自此,“扫雷纵队”转变为张春桥直接指挥的一支反革命别动队,犯下了累累罪行。
张春桥深知“扫雷纵队”从事的是特务活动,一旦事发,将对他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1967年3月29日,他通过徐景贤向游雪涛传达了信息:“你们的行为颇似情报机构的运作,实则执行的是内务部的任务……一旦对方发起攻击,后果不堪设想。若有人诬称‘张春桥在上海秘密设立了一个特务机构’,那将引发严重的后果。”
他指示游雪涛对“扫雷纵队”进行更名,并强调:“从今往后,将不再存在任何组织。即便某些情况需要上报,亦或充当耳目,但这已不再是组织化的行动。若有人企图从中找出问题,也将难以捕捉到任何把柄。”
遵照张春桥的指示,1967年4月,游雪涛宣布解散“扫雷纵队”。紧接着,4月20日,张春桥命令徐景贤将游雪涛调入“市革会”群运组,担任副组长一职,借此合法身份为其特务行动提供掩护。
1967年8月,秉承张春桥的指令,游雪涛以“扫雷纵队”为根基,于上海市永福路244号组建了“游雪涛小组”。游雪涛精心挑选成员,逐步壮大其组织规模。该小组成员最多时增至35人,涵盖各行各业,其中包括歌剧演员、报刊编辑,以及医生、大学生等。此外,小组配备了打字员和司机,并拥有四辆汽车、四支手枪、一枚美制手榴弹和三台微型录音机。
位于永福路244号的宅邸,是一座围墙高耸、庭院深邃的花园洋房。自游雪涛等人将其转化为秘密活动的据点后,平日里铁门紧闭,出入者必须对上暗号,否则无人能入。屋内还配备了专门的保密电话,设有直通张春桥的“热线”。此外,他们还运用各种化名、联络暗号,构建了多个秘密联络点,并在本市及江苏省太仓县设立了13处用于秘密关押“犯人”的隐蔽场所。在小组内部,还制定了一套强化法西斯特务组织纪律的措施,其中包括“对小组内情况绝对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例外”。“一旦泄露244号机密,将面临极刑的惩罚”。游雪涛小组虽名义上隶属于“市革会”办公室,实则直接受张春桥指挥。张春桥时常将游雪涛召集至兴国路招待所,进行私密会面,亲自下达指令。
1967年下半年,张春桥密令“游雪涛小组”对华东局机关的运动状况进行侦察。游雪涛迅速派遣三名组员,凭借各方关系,潜入华东局机关。经过一番周折,游雪涛成功获取了“重要情报”:华东局农办主任刘瑞龙对张春桥的过往历史了如指掌!
刘瑞龙
“务必严密封锁刘瑞龙的言论!”张春桥下达了严令。
受张春桥之秘令,游雪涛团队广泛开展行动。11月2日,刘瑞龙的各项“罪行”正式被记录于《刘瑞龙初步审查情况汇报》中。
张春桥于该份文件上亲笔“批示”道:“刘瑞龙实为大奸大恶之徒,华东局机关造反派理应严加管束,不可坐视不理。务必组织精锐力量,将其彻底批倒批臭,并查明其问题所在。”此后,刘瑞龙屡遭无情殴打与批判。
游雪涛及其同伙炮制了一张《华东局黑线人物关系图》,该图由游雪涛亲笔书写并配以插图,直接呈送至张春桥手中。图上以中央为顶点,市委为底端,对华东局的主要领导以及105名局、处级干部进行诽谤,他们被冠以“叛徒”、“走资派”、“托派”、“反革命”、“阶级异己分子”等罪名,为“四人帮”企图打倒众多领导干部提供了所谓的“弹药”。
自“二月逆流”事件过后,张春桥对那位怒斥他的叶帅心怀怨恨。1968年三月末,游雪涛得知此事后,立即行动,向张春桥秘密禀报:钢琴大师刘诗昆的父亲刘啸东正身处上海。刘家与叶帅关系亲密,堪称亲家。显而易见,从刘啸东那里,不难找到用以诽谤、诋毁叶帅的线索。
不久,一份关于刘啸东的资料迅速转至张春桥的案头。审阅过后,他下达了命令:“即刻拘留刘啸东。”4月3日,刘啸东随即被依法拘留,接受游雪涛的审问。游雪涛试图拼凑出诬陷叶剑英元帅的材料,却终究未能如愿。不久后,叶剑英元帅陪同外宾抵达上海,却意外地成为了游雪涛小组窃听、监视和跟踪的对象。那段时间,一份接一份的简报接连送达张春桥手中。
在短短一年有余的时间里,由张春桥领导下的“游雪涛小组”,其势力迅速蔓延至各个领域,肆无忌惮地运用监视、策反、渗透、绑架、抄家、秘密逮捕以及刑讯等法西斯手段,搜集情报,对广大干部和民众进行诬陷与迫害,制造了众多冤假错案。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所制造的冤案高达26起,涉及干部和民众共计816人,其中183人遭受了残酷的迫害,5人因迫害而丧生,许多人身受重伤或残疾。
在张春桥的撑腰下,游雪涛愈发胆大妄为,胃口亦日益膨胀。最终,他把手伸向了军队,对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和空四军等部队也展开了特务活动。
然而,游雪涛此次遭遇了一位强劲的对手——空四军的政委王维国。王维国凭借与林总的深厚关系,不仅对游雪涛不屑一顾,更对他展开了一系列反特工、反侦察行动。他搜集了大量游雪涛从事特工活动的证据,准备上报中央军委,这使得张春桥倍感惊慌。当张春桥得知游雪涛仍在秘密对军队进行特务活动时,他深感此事将引发麻烦。若王维国等人向中央举报,指控他张春桥建立特务组织,那无疑是灾难降临。
此外,"游雪涛小组"的成员分属诸多不同机构,然而在各自原单位鲜少现身,行踪神秘,四处搜集各类情报。时日一长,不免引起相关单位的猜疑。这些消息渐渐传入张春桥等人耳中,他们察觉到游雪涛等人的锋芒过于显眼,似乎已现露出破绽。
更为严重的是,"游雪涛小组"依照张春桥的意旨,频繁搜集王洪文及其亲信的情报,并向张春桥提交秘密报告。得知此事,王洪文深感不悦。某次,王洪文向张春桥表达了这种不满,并恳请他考虑解散"游雪涛小组"。与此同时,徐景贤也认为,若游雪涛等人继续肆无忌惮地行事,不仅对张春桥及其追随者不利,而且有意推动张春桥终止这一小组的活动。
尽管张春桥对游雪涛等人忠心耿耿,抱有深厚的感情,他却不得不在1968年9月下达命令,解散了“游雪涛小组”,并要求所有成员撤离永福路244号。
“游雪涛小组”接到“停止活动”的指令后,游雪涛心中充满不平之气,宛如“狡兔死,走狗烹”的景象。两个月后,游雪涛向张春桥寄去一封长信,附上一份《一年工作总结》,在信中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请求奖赏:“在过去的一年里,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领导的关怀无时无刻不温暖着他的心。”
张春桥审阅完毕,一挥笔批示:“已阅,感谢各位。”接着,他安排游雪涛进入“市革会”专案办公室担任要职。不久后,张春桥再次会见游雪涛,予以关怀,并询问:“你的那些同志如今仍保持联系吗?你对当前的形势有何看法?社会上又有哪些新动向?”指示游雪涛继续负责情报收集工作。于是,即便小组被撤销,在张春桥的庇护和鼓动下,游雪涛等人依然从事特务活动,直到1972年遭到隔离审查。
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发以来,民众纷纷揭露游雪涛等人涉嫌的特务行为,并强烈呼吁对其予以严肃审查与处理。与此同时,王洪文及其一众亲信亦屡次向张春桥施压,要求对游雪涛等人实施“隔离审查”。
经过深思熟虑,张春桥最终决定对游雪涛等人展开审查。然而,他担心在审讯过程中,一旦情绪失控,游雪涛等人可能会胡言乱语,这对他本人反而更加不利。因此,他采取了一种名为“审查”实则“保护”的策略。
游雪涛听闻消息后,怒火中烧,屡次致信张春桥寻求援助。张春桥表面虽装作镇定,却以安抚的口吻对游雪涛说:“何须如此动怒”,“请勿急躁”;与此同时,他暗中指使徐景贤等人对游雪涛及其一众采取所谓的“保护”措施,意图阻挠民众追踪“游雪涛小组”之事,以免最终矛头指向自己。
要求对游雪涛“不必刻意指出问题,应保持平和心态,讲明道理,让他感受到这并非是对他的打击,而是出于帮助他澄清问题的目的。大家要积极行动”。其中“大家要积极行动”这一尾句,颇引人深思。
历经数年审查,"四人帮"一伙却始终拖延结案,导致游雪涛等人得以长期逍遥法外。正当他们意图为游雪涛等人开脱时,"四人帮"终被彻底粉碎。
自“四人帮”被彻底摧毁之际,1977年4月29日,游雪涛等涉案人员被正式宣布予以逮捕。游雪涛因涉嫌策划颠覆政府、恶意诬陷他人及非法拘禁,经法院审理,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并剥夺其政治权利三年;其余成员亦根据其罪行轻重,受到了相应的惩治。
注释
“难道是我创建了革命根据地?难道是我领导了军队?难道是我赢得了战役?”《张春桥:1949年以后》
许世友的评语:“眼镜一戴,皮包紧握;总结能力,提升技艺;谈及思想,杂乱无章;战事发生,退避三舍。“——《李德生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