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会儿,德国和日本这对轴心国搭档,表面上铁板一块,背地里却各打各的算盘。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一声令下,几百万德军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涌进苏联,这就是著名的“巴巴罗萨”行动。
东线战场瞬间成了绞肉机,苏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丢城失地,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转眼就换了主人。
当时但凡日本能从东边插上一刀,东西夹击,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真有可能被彻底压垮。
要是那样,轴心国掌控全球的局面,搞不好就成了现实。
可奇怪的是,日本关东军七十多万人马,就窝在咱们中国东北那旮沓,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德国人在西边跟苏联死磕。
他们一直熬到1945年德国都投降了,苏联红旗都插上柏林国会大厦了,还在东北蹲着没挪窝。
结果呢?
缓过劲来的苏联,二话不说就对日宣战。
百万苏军分四路,像铁钳一样夹向关东军,那场面,真是秋风扫落叶,号称精锐的关东军稀里哗啦就垮了。
这一仗,直接就把日本最后一点抵抗的底气给打没了,无条件投降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事儿细琢磨起来,特别让人费解。
日本和德国不是签了盟约的哥们儿吗?
希特勒在苏联那边打得热火朝天,正是需要帮手的关键时刻,日本为啥袖手旁观?
难道他们不知道帮德国就是帮自己?
还是说,他们心里头,其实藏着更深的盘算和不得已的苦衷?
这背后,远不是一句“盟友不够义气”能解释清楚的。
要解开这个谜团,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日本和俄国(后来的苏联)之间那本厚厚的旧账。
1904年到1905年那场日俄战争,日本算是风光了一把。
特别是对马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几乎把远道而来的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给包了饺子,陆军在旅顺、奉天(今沈阳)这些地界儿也打得俄军节节败退。
最后沙俄认栽,日本不仅把南萨哈林岛(日本人叫桦太)攥在了手里,还拿到了辽东半岛的租借权,连带着控制了中国东北的南满铁路。
这一仗,让日本军界上下弥漫着一股“皇军无敌”的狂热情绪,觉得俄国(后来的苏联)不过如此。
然而,风水轮流转。
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苏维埃政权上台后,整个国家面貌大变样,尤其是工业化进程跟开了挂似的。
日本在东北搞了个伪满洲国,把关东军主力驻扎在那儿,正好跟苏联的远东地区接壤。
两边大眼瞪小眼,小摩擦不断,火药味越来越浓。
1938年夏天,在吉林珲春附近的张鼓峰,日苏两军就干了一架。
起因是边境线划分扯不清,两边都觉得自己占理。
冲突规模不大,但打得很激烈。
日军本以为能像当年那样轻松搞定,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没占到啥实质性便宜。
这次冲突就像一盆冷水,给狂热的日本陆军稍微降了降温,让他们意识到,眼前的苏军,跟当年的沙俄军队,好像不太一样了。
真正让日本刻骨铭心的教训,发生在1939年春天的诺门坎(现在属于蒙古国,当时是日满和苏联势力范围交界处)。
这次冲突的起因也挺狗血,还是边境纠纷。
驻扎在伪满的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带着伪满军队,跟苏蒙联军在哈拉哈河一带杠上了。
日军一开始根本没把对手放在眼里,觉得凭借“武士道精神”和“皇军”的勇猛,收拾苏军不在话下。
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甚至夸下海口,要给“不知天高地厚”的苏军一点颜色看看。
结果呢?
现实啪啪打脸。
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对,就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和柏林扬名立万的那位)给日军结结实实地上了一堂现代化的立体战争课。
苏军把坦克、大炮、飞机拧成一股绳,玩起了集群突击。
天上,苏军的伊-15、伊-16战斗机像蝗虫一样扑过来。
地上,成群的T-26、BT系列快速坦克,还有后来让德军都头疼的KV-1重型坦克(虽然数量不多),轰鸣着碾压日军的阵地。
那场面,日军哪里见过?
他们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是步兵抱着炸药包去炸,或者用37毫米小炮去啃,面对苏军坦克厚重的装甲,跟挠痒痒差不多。
反观日军这边,最拿得出手的89式中型坦克,全重才13吨,装甲薄得像铁皮盒子。
装备的57毫米短管炮,打打步兵还行,面对苏军坦克,基本就是“叮叮当当”听个响。
步兵手里的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在苏军铺天盖地的炮火和钢铁洪流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日军引以为傲的“肉弹冲锋”(自杀式冲锋),在苏军密集的火力网下,除了徒增伤亡,毫无作用。
这场仗从5月打到9月,日军第23师团等部队损失极其惨重。
战后关东军司令部自己统计的伤亡数字就超过1.8万人(实际可能更高),坦克、装甲车、飞机被摧毁一大半。
尤其是第23师团,几乎被打残了。
东京大本营拿到战报,下巴都快惊掉了。
战前参谋本部那帮人还沉浸在“一个日本兵能打三个苏军”的迷梦里,诺门坎的惨败,像一记重锤,把这帮人彻底砸醒了。
日本陆军内部进行了深刻(或者说痛苦)的反思,结论让所有人后背发凉:要想在远东跟苏联硬碰硬,日军至少得投入两倍于苏军的兵力,才有那么一点点胜算。
否则,无异于让士兵们排着队去送死!
这巨大的装备和火力差距,成了笼罩在日本陆军高层心头一片挥之不去的乌云。
诺门坎,成了日本“北进”路上一个醒目的、用鲜血写成的警示牌。
诺门坎的阴影还没散尽,日本在中国这片泥潭里,也是越陷越深。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以为能像甲午战争那样,几个月就能把中国打趴下,结果一脚踏进了持久战的深渊。
蒋介石政府虽然打不过,但就是不投降,靠着广袤的国土空间和坚韧的抵抗意志,硬是把日本拖住了。
到了1941年,日本为了维持在中国的占领和扫荡,整整投入了21个精锐师团,上百万的兵力被牢牢钉在从东北到华南的漫长战线上。
每天消耗的军火、物资、粮食,那都是天文数字。
整个国家机器都为了支撑这场战争在超负荷运转。
中国战场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吸得死死的。
关东军虽然在1941年号称有75万之众(通过代号“关特演”的特别演习扩编),听起来很唬人。
但这支庞大的部队,水分其实不小。
其中很多是新补充的兵员,训练不足。
更重要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战场和后来太平洋方向的压力,关东军里那些真正能打的老兵和重装备,时不时就被抽调走。
这就导致关东军名义上是个重兵集团,实际上更像一支以驻防和维持治安为主的力量,真要拉出去跟苏联远东红军打一场大规模进攻战,实力远远不够。
当时日本高层内部确实有人,比如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是主张趁着德国打苏联的机会,在远东也动手的,这叫“北进”论。
1941年7月7日,在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后不久,裕仁天皇还真就批准了关东军进行“关东军特别演习”(简称“关特演”)。
这次演习规模搞得非常大,目标就是为可能爆发的对苏战争做准备。
演习分三步走:第一步动员在东北的部队,第二步从日本本土和朝鲜调兵,第三步就是真正展开作战行动。
前两步在7月底就基本完成了,75万大军(编成24个师团)和堆积如山的物资被迅速运到东北边境。
从动员速度和规模来看,日本确实动过北上的心思。
但到了最关键的第三步——挥师北上,打进苏联——日本却突然踩了急刹车。
为啥?
因为情报部门送来的报告,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苏联在远东的兵力,根本没因为西线吃紧而大幅削弱!
斯大林手里那根弦一直绷得紧紧的,在远东始终保持着一支强大的战略预备队。
到1941年夏天,苏军远东部队总兵力竟然高达134万人!
其中直接部署在日苏边境对峙第一线的,就有60万精锐。
再看看装备:上万门各型火炮、三千多架作战飞机、两千七百多辆坦克(包括让日军绝望的KV-1、T-34等新型坦克)。
这实力,比诺门坎时只强不弱!
日本参谋本部那帮人拿着算盘噼里啪啦一打,心都凉了半截:要想突破这样一支钢铁雄师构筑的防线,没有200万以上的兵力,想都别想!
可200万人从哪来?
把中国战场的主力全撤回来?
那中国战场的烂摊子立马崩盘,后方不稳,还打什么苏联?
把日本本土的守备部队都抽空?
那等于门户大开,风险太大。
天皇和内阁思来想去,觉得这几乎是在“赌国运”,而且赢面太小,实在不敢下这个注。
除了兵力捉襟见肘,日本还有一个更要命的死穴——资源,尤其是石油!
日本本土那点资源,塞牙缝都不够。
当时它93%的石油依赖进口,其中80%的命脉就捏在美国人手里!
其他的像铁矿石、铜、铅、锡这些战争必需的矿产,对外依赖度也高得吓人,75%的铁矿石、60%的铜、84%的铅锡都要靠买。
国家那点可怜的库存,算来算去,最多也就够支撑18个月。
日本为啥要铤而走险去入侵法属印度支那(越南等地)?
就是被资源逼的!
东南亚有它急需的橡胶、锡,特别是石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
1941年7月25日,日本军队开进了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美国反应极其强硬。
7月26日,罗斯福总统就下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8月1日,更狠的招来了——对日本实施全面的石油禁运!
英国和荷兰也跟着美国一起禁运。
这下可掐住了日本的咽喉。
没有石油,联合舰队的那些航母、战列舰、巡洋舰就是一堆昂贵的废铁!
陆军的坦克、卡车、飞机也得趴窝!
工厂要停工,整个战争机器都要停摆!
海军本来就一直盯着太平洋方向富饶的资源区,现在资源彻底断了,他们更是拼命鼓吹“南下”,去抢东南亚的油田。
陆军主力则深陷在中国战场动弹不得。
北上去打苏联?
别说打赢了,就是大规模调动集结部队所消耗的宝贵燃油,日本都心疼得要死。
资源匮乏的绞索,已经勒得日本喘不过气来了,哪还有余力去开辟一个需要海量资源消耗的新战场?
说到德日同盟,表面上是签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喊着要共同对付共产主义苏联。
可实际上,这同盟关系从一开始就透着股塑料味。
1939年8月23日发生的事,更是让日本感觉被德国结结实实地卖了。
当时日本关东军还在诺门坎跟苏军打得血肉横飞呢,希特勒居然一声不吭,背着日本和斯大林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消息传到东京,朝野一片哗然。
时任首相平沼骐一郎目瞪口呆,哀叹“欧洲局势复杂奇怪”,内阁直接垮台。
日本从上到下都觉得自己被德国当猴耍了,所谓的盟友,纯粹是利用关系。
德国能为了自己的利益,眼睛都不眨地撕毁跟苏联的条约,那将来是不是也能随时抛弃日本?
这种深刻的信任危机,让日本对德国的任何请求,都本能地抱着怀疑和警惕的态度。
再加上德国在欧洲打,日本在亚洲忙,中间隔着千山万水,两国的战略协调基本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希特勒后来在1941年6月要求日本配合打苏联,在日本看来,这更像是德国单方面的需要,而不是盟友间的共同义务。
何况日本自己正焦头烂额呢。
更让日本觉得“北进”不合时宜的,是他们在1941年4月刚和苏联签了个《苏日中立条约》。
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亲自跑到莫斯科,跟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的字。
条约白纸黑字写着:双方承诺互不侵犯,如果一方成为第三国的攻击对象,另一方将保持中立。
有效期五年!
这个条约对日本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它暂时解除了日本北方的巨大威胁,避免了同时跟中苏两线作战的噩梦。
所以,当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德国催促日本动手时,日本政府手里就攥着这份中立条约当“挡箭牌”。
他们心想:我们刚跟苏联签了和平协议,墨迹都还没干透呢,转头就撕毁条约去进攻?
这在国际上还怎么混?
信誉彻底破产不说,苏联肯定要跟日本玩命。
而且情报显示苏联远东军力丝毫未减,这时候主动毁约开战,不是自己往火坑里跳吗?
有了这份条约,日本拒绝德国的“北进”要求,就显得“理直气壮”多了。
就这样,在1941年8月9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正式下达了新作战纲要,核心就一个字——守!
对苏作战准备暂停,关东军从进攻姿态转为全面防御。
他们的算盘是:虽然我不帮你德国去打苏联,但我把75万大军摆在苏联远东边境上,总能让斯大林提心吊胆吧?
苏联为了防备日本,怎么着也不敢把远东的精锐部队大批量调到西线去救急吧?
这多少也算间接帮了德国的忙,至少没让苏联完全腾出手来对付德国。
至于直接出兵跟苏军硬碰硬?
风险太大,成本太高,还是算了吧!
日本选择了“坐山观虎斗”,虽然这“坐”的姿态,充满了无奈和算计。
回头看看,日本在1941年夏天那个十字路口的选择,本质上是被资源和实力卡住了脖子。
轴心国集团普遍缺乏资源,但日本的情况尤其窘迫。
它心里很清楚自己那点工业底子,根本耗不起一场对抗美苏英这种级别工业巨头的持久战。
英美虽然打仗伤亡相对小,但工业能力恐怖。
苏联就更吓人了,为了胜利可以承受几百万正规军和上千万平民的伤亡。
日本要是真一头扎进苏联远东的冰天雪地里,那点可怜的资源储备,消耗起来比在中国战场快得多,结局只会更惨。
南下掠夺东南亚资源,虽然激怒了美国,引发了太平洋战争,短期内似乎抢到了救命稻草(比如印尼的石油),但长期看,不过是饮鸩止渴。
美国强大的工业机器和海军力量被彻底唤醒,日本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1944年马里亚纳海战一败,联合舰队的脊梁骨就被打断了。
而德国呢?
在东线也扛不住了。
1942年底到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最精锐的第六集团军被苏军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这一仗,彻底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也敲响了轴心国灭亡的丧钟。
历史没法假设。
如果当时日本真的头脑发热,不顾一切执行“北进”计划,配合德国夹击苏联,结果会怎样?
苏联面临东西两线同时开战,压力山大,确实有提前崩溃的风险。
但别忘了,苏联的战略纵深大得惊人,战争潜力深不见底。
日本那点兵力,加上严重依赖海运的脆弱补给线(西伯利亚铁路可不是吃素的),真的能打穿苏联的远东防线,和德军会师吗?
恐怕够呛。
更大的可能是,日本把自己本就有限的国力更快地耗干在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上,而美国依然会参战,日本很可能败得更快、更彻底。
日本的“畏惧”,让它避开了与苏联的正面死磕,却最终在太平洋上迎来了美国的雷霆之怒。
原子弹的蘑菇云在广岛、长崎升起,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经济奇迹般地腾飞。
然而,二战末期那个关于“北上”还是“南下”的艰难抉择,以及背后的资源困境、战略误判和盟友背叛的教训,就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提醒着后人:在国与国的博弈中,野心若没有坚实的实力和资源作为后盾,最终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而所谓的盟友关系,在国家核心利益面前,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反复咀嚼。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